中医保健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时、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
保健服务历来是人类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寻常百姓是没有条件享受的,只有王宫贵族才能享受,中医保健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普及,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大众才有机会享受此类服务。
养生与保健的区别:
两者同是运用各种手段,提升人体健康水平,养生是通过个人主动对自身应用实施相关产品与技术,属于自我修炼。而保健则是通过他人为自己应用实施相关产品与技术,属于被动接受。
中医保健服务:专业机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以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中医保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以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为目的的行为。
指导理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实施途径不同。
两者各自分别依据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指导其保健服务实践,这是两者的核心区别。两者认识理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中医保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西医保健则推崇西方文化观念。二者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途径也有所不同,西医保健主要途径是补充营养物质、补充肠道益生菌、服用增强免疫力的物质、塑形训练、接种疫苗、体能及功能训练等等,中医保健主要途径是怡情养性、情志疏导、饮食调理、起居指导、传统健身、手法调理、器具疏通等等,而且经常综合运用。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汉族自有的医学)不叫中医,而叫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治病救人的中医则称为大夫、郎中、先生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秀才学医,如笼抓鸡,均表明古代医生是有文化功底的。中医之所以叫中医,是从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与西医区分,才被人刻意叫做中医的。
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及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给中医学下个简单定义:中医学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的系统性科学。
1888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的种类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要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简单性科学:运用还原论思维研究问题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复杂性科学:运用系统性思维研究问题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研究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叫生命科学,它属于复杂性科学,其中包括医学,而医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又带有人文特殊性。
理念是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以及所奉行的指导思想。
理念一、注重预防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斗而铸锥,渴而穿井,不亦晚乎政府现代总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返
理念二、追求阴阳动态平衡
张景岳: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巳。
阴阳决定生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恢复平衡的手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理念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写道:近世治痛有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