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3)

第四单元   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反映下焦肾的病变占舌两侧,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望舌质

(一)舌色

1.淡白舌

主气血两虚证、阳虚证。

淡白舌,舌体瘦薄者,属气帆两虚证。淡白舌,舌体胖嫩,舌边有齿痕者,属阳 虚水停证。

2.红舌

主热证。

舌色稍红,或仅见舌边尖略红,属外感表热证初起。

红舌,兼有芒刺或黄苔,主实热证。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为肝经有热。   

红舌而少苔,舌体小,或有裂纹者,属寝热证。

3.绛舌

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证。

舌绛有苔,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提示热邪和病情愈甚。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者,为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所致。

4.青紫舌

主血气瘀滞。全舌青紫,其病多是全身性气血瘀滞;舌上局部有青紫斑点,其病多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舌淡而青紫,舌苔湿润,因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血脉瘀滞而成,属阳虚阴盛证。

舌红绛泛青紫色,苔少而干,为热毒炽盛,灼耗营血,气血壅滞所致,属热证。

舌色紫暗,或舌上有瘀斑、瘀点,属血瘀证。

(二)舌形

1.老嫩舌

(1)老舌:因实邪亢盛,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邪气壅滞于舌所致。属实证。

(2)嫩舌:因气血不足,舌体失充,或阳虚水停,浸淫舌体所致。属虚证。

2.胖瘦舌

(1)胖大舌:因津液输布障碍,水湿之邪停滞于体内而致。属水湿、痰饮汪。舌淡胖大者,为脾肾阳虚,痰湿内盛所致。舌红胖大者,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索嗜洒,湿热酒毒上泛所致。

(2)瘦薄舌:冈气血阴液不足,舌失其濡养所致。属气血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舌淡白而瘦薄者,属久病气血两虚证。舌红绛干燥而瘦薄,少苔或无苔者,属阴虚火旺证。

3.裂纹舌

因热盛阴液大伤,或阴 mt不足,使舌体失于濡润,舌面萎缩所致。主热盛伤淖、阴液亏虚、血虚证毛舌红绛有裂纹,因热盛伤津,或阴 虚液损所致D舌淡门有裂纹卉,为咀虚不润阮致。

生来舌面上就有较浅的裂沟、裂纹,裂沟巾二般有舌苔覆盖,且无不适感觉者,称为先天舌裂,应与病理性裂纹加以鉴別。

4.齿痕舌

系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属脾虚、湿停证。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停证。

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者,为脾虚或气虚致湿停而成。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边有轻微齿痕者,可为先天性街痕,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三)舌态

1.强硬舌

因热盛伤津,或风痰阻络,筋脉失养所致。主实热证或风痰阻络征。舌红绛少津而强硬者,属热盛证。舌强硬而胖大,舌苔厚腻者,属风痰阻络证。突作舌强硬,伴语言謇涩,肢体麻木、眩晕者,为中风先兆,

2.痿软舌

因气血阴液亏虚,筋脉失养而废弛,致使舌体痿软。主阴虚、气血俱虚证。

舌红绛少苔而痿软者,见于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或内伤久病,阴虚火旺。

舌枯白无华而痿软者,属久病气血俱虚证。

3.颤动舌

为动风之征,可因热盛、阳亢、阴亏、Ihl虚所致。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者,属血虚动风证。新病舌绛紫而颤动者,届热极/L风砸。舌红少津少苔而颤动者,属阴虚动风证。

4.歪斜舌

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或外伤等。常因肝风内动,夹痰或夹瘀,痰瘀阻滞舌的—侧经脉,以致受阻的病侧舌肌弛缓无力,而健侧舌肌正常,所以伸舌时K,体歪向健侧,

5.吐弄舌

多见于小儿,提示心脾有热,或为动风先兆,或见于先天愚型儿。

6.短缩舌

常与舌痿软并见,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者,-属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证。

舌短缩而胖大,苔滑腻者,为脾虚痰蕴,风痰阻络所致。

舌短缩,色红绛而干者,属热病伤津证。

此外,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影响舌体伸出,无辨证意义。

(四)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指舌底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大络脉。正常人络脉管径小于2. 7mm.长度不超过舌下|勾q至舌尖连线的3/5,颜色暗红,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三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l1现在舌色变化之前,因此,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者,为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肯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改变,都是血瘀的征象。其形成原因可有寒凝、热郁、气滞、痰湿、阳虚等不同,需进一步结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

细目三望舌苔

(一)苔质

1.薄厚苔

苔,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1\:表,病情轻浅 d厚苔,主病邪入里,或食积痰湿,病情较巫。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病邪入里,为病进。舌苔南厚转薄,或南无苔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2.润燥苔

润苔,为正常舌苔,是津液上承之征;病巾见润苔,提示津液未伤。滑苔,主水湿内停,燥苔,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的病证,提示津液已伤。亦冇因痰饮、瘀血、阳气被遏 等,致津液不能上蒸濡润舌苔而成。

舌苔由润转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液失布,病势加重。舌苔由燥转润,说明热退津曼,或饮邪始化,病情好转。

3.腐腻苔

腐苔,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等病证。

4.剥落苔

剥苔,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舌淡苔剥者,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证。  

镜面再,主胃气阴大伤,镜面舌,舌色咣白,甚则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虚,阳气虚,病重难治。镜面舌,舌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胃乏生气之兆,属阴虚重证。

5.真假苔

真苔,又称为有根苔,是脾胃之气能熏蒸食浊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说明胃气尚存。

假苔,又称为无根苔,因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致,表明病情危重。

(二)苔色

1.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证。苔薄白而干,由外感风热所致。苔白厚腻,为湿浊、痰饮内停,或食积。苔自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为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2.黄苔

主里证、热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苔薄黄,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入里所致。苔黄而干燥,为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证。

苔黄而腻,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化腐等证。

3.灰黑苔

舌苔浅黑即为灰苔,深灰即为黑苔。主热极,或寒极。

苔灰黑湿润,舌淡胖嫩者,为阳虚寒湿、痰饮内停之重证。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者,为热极津枯之证。

(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舌苔和舌质的变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义各有所侧重。一般认为,舌质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舌苔主要与感受的病邪和病证的性质有关,所以,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察舌苔重在辨病邪的寒热、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

在临床诊病时,不仅要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还应注意舌质和舌苔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舌质和舌苔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1.舌苔和舌体变化一致

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主热极津伤。舌体红瘦,少苔,主阴虚内热。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青紫舌,苔白腻,提示气血瘀阻,痰湿内阻。

2.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

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舌体淡白,苔黄腻:其舌淡白多主虚寒,而苔黄腻又常为湿热之征,舌色和苔色虽有:热之别,但是舌质主要反映正气,舌苔主要反映病邪,所以,脾胃虚寒而感受湿热之邪可见上述之舌象,表明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的病变特征。

舌体红绛,苔白滑腻:其舌色红绛属内热盛,而白滑腻苔又常见于寒湿困阻,苔和舌色亦反映了寒热两种病证,分析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故舌色红绛,但气分有湿则苔白滑而腻。又有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亦可见红绛舌,白滑腻苔。

所以,当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时,往往提示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变化,病情一般比较复杂,舌象的辨证意义亦是二者的结合,临床应注意分析病变的标本缓急。

第五单元闻诊

细目一听声音

(一)音哑与失音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为外邪袭肺,或痰湿壅肺所致,属实证,即所谓“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因阴 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属虚证,即所谓“金破不呜”。

暴怒喊叫,或持续高声宣讲,伤及喉咙所致音哑或失音,为气阴耗伤所致。

妇女妊娠末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系因胎儿渐长,压迫肾之络脉,使肾精不能上荣于舌咽所致,分娩后即愈。

(二)语言

1.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属热扰心神的实证。

2.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 弱的症状。属心气大伤而心神散 乱的虚证。

3.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

4.错语

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属虚证;若因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属实证。

(三)呼吸与咳嗽

1.咳嗽

肺气向上冲击喉间而发出的一种“咳咳”的声音。多因六淫邪气袭肺、有害气体刺激、痰饮停肺、气阴亏虚等致肺失清肃宣降,肺气上逆而成。

咳声重浊沉闷而有力者,为寒痰湿浊停聚于肺所致,属实证。

咳声轻清低微而无力者,因久病肺气虚损所致,属虚证。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者,因热邪犯肺所致,属热证。

咳有白痰,量多易出者,因痰湿阻肺所致,属实证。

干咳无痰或少痰,为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为顿咳,又称为百日咳,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2.喘

即气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的病证。常由肺、心病变及白喉、急喉风等导致,并与脾、肾有关。

发作急骤,呼吸深长,息粗声高,惟以呼出为快者,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痰饮停肺,或水气凌心所致,属实喘。

病势缓慢,呼吸短浅,急促难续,息微声低,惟以深吸为快,甚则喘甚者,因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或心阳气虚所致,属虚喘。

3.哮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病证。哮必兼喘,而喘不兼哮,临床上因哮与喘常同时出现,所以常并称为哮喘。哮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所诱发,或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诱发。

喘促急剧,喉间痰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色白而如泡沫,不能平卧者,因感受寒邪,引动伏痰,痰气相搏所致,属寒证。

气喘胸闷,喉间痰声如拽锯,咳痰黄稠胶黏,咳吐不利者,为肺热炽盛,痰壅气升所致,属热证。

4.短气

呼吸气急而短促,气短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的症状。其表现为似喘而不抬肩,气急而无痰声,似呻吟而无痛楚。

短气,兼呼吸气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腹:胀满等,因痰饮、胃肠积滞、气滞、瘀阻所致,属实证。

短气,兼形瘦神疲,声低息微等,因正气虚 衰所致,如肺气虚、肾气虚、失血、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衰均可导致,属虚证。

5.少气

又称气微,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属诸虚劳损。

(四)  胃肠异常声音

1.呕吐

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吐势较猛,声高有力,呕吐物为黏液、黄水,或酸或苦者,因热伤胃津所致,属实热证。

吐势徐缓,声音低微,呕吐物为清水、痰涎者,为脾胃阳虚所致,属虚寒证。

呕吐呈喷射状者,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肿瘤等,属实证。

呕吐酸腐味的食糜,因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脘所致,属实证。

共同进餐者皆出现吐泻症状,多为食物中毒。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食入一二时而吐,称为胃反。属脾胃阳虚证。

2.呃逆

胃气从咽喉部发出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的症状。是胃气上逆的表现。新病呃逆,声高而短,响亮有力者,因寒邪或热邪客于胃所致,属实证。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因胃气虚衰所致,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病史及兼症者,属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一时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一般为时短暂,不治自愈。

3.嗳气

胃中气体上出咽喉而发出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嗳气有酸腐味,兼脘腹胀满者,由饮食停滞胃脘而致,属实证。

嗳气频作而响亮,暖气后脘腹胀减,且其发作常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为肝气犯胃所致,属实证。

嗳气低沉断续,兼纳呆食少者,因脾胃虚弱所致,属虚证。

嗳气频繁,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者,因寒邪犯胃,或胃阳亏虚所致,属寒证。

饱食后,或饮用汽水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者,是饮食入胃后排挤胃中气体上出所致,不属病态。

细目二  嗅气味

(一)口气异常

病人张口时散发出臭秽之气,伴有牙痛或牙龈出血,多为牙疳、龋齿或口腔不洁致。

口气酸臭,兼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常因暴饮暴食,过食伤脾,宿食停滞所致,属实证。口气臭秽异常,难以与人面对面谈话,为脏腑积热所致,属实证、热证。

口气戚臭,兼咳吐脓血着,是外感邪热内伏于肺,或内伤诸火壅于肺而致气血壅滞,属实证、热证。

(二)病室气味

病室散有酸腐臭秽气味者,多患溃腐疮疡病证,属实证、热证,或为湿热证。

病室有血腥气味者,提示曾有大出血。

病室有烂苹果味(酮体味),常见于消渴病重症,由热邪炽盛,阴液大伤,湿热熏蒸所致。病室有臭秽之气,为瘟疫类疾病,由脏腑气血受疫气熏蒸而败坏所致。

病室有难闻的腐臭、尸臭气味,常见于患者脏腑衰败,病属危重。

病室有尿臊气(氨气味),常见于水气病的晚期,由脾肾衰败而湿热浊气内蕴,正衰邪恋所致。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