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4)

第六单元   脉论

细目一  脉诊概说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兰部b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一手各有寸、关、尺三部,两手共为六部脉。寸、关、尺三部中每部又可分别施行浮、中、沉三候,故一手的寸、关、尺三部共有九候,所以,将此称为寸口的“三部九候”。

(二)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

寸--关--    

左心、膻中    肝胆、膈      肾、小腹(膀胱、小肠)

   肺、胸中    脾、胃        肾、小腹(大肠)

(三)切脉指法

切脉指法,指医生诊脉时手指运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1.选指

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 45。角为宜。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处定关位,再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以定寸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以定尺位。

布指要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病人身高臂长,或医生的手指较细者,医生三指排布稍疏松,反之则宜紧密。对于小儿,因其寸口较短,一般多用拇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兰部。

3.运指

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的方法。

(1)举法:指医生用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沉取。

(3)寻法:指医生指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中取。

(4)总按: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是从总体辨别脉象。

(5)单按:用二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来重点判别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细目二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征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60 – 90次/分钟,成年人),节律均匀而无间歇,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即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脉象的特征。

(二)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1.有胃气

即脉搏有胃气。脉之胃气主要反映了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及全身气血的盈亏。脉有胃气的特征:脉来和缓、从容、流利。胃气充足的脉象即称为平脉;缺少胃气的脉为病脉;失去胃气的脉即为死脉,是病情危重的反映,亦称真脏脉。故观察脉象有无胃气,对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轻重有一定意义。

2.有神

即脉有神气。脉之神气主要反映心神、精气的盈亏,同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脉有神气的特征:应指脉律整齐,柔和有力。脉象有神,常人见之,精气充盛;病人见之,虽病而精气末竭。若病人形神充沛,虽见脉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虽脉无凶候,亦不能掉以轻心。

脉贵有神气与脉有胃气的表现基本一致,都是具有和缓有力之象。因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而精气产生于水谷之气,故有胃即有神。

3.有根

即脉有根基。脉之有根关系到肾气的盛衰。

脉之有根的特征:尺脉有力,沉取不绝。脉之有根,常人见之,肾精气充足;若在病中,肾气未绝。脉象无根,肾气已败,病情危笃。

总之,脉有胃、有神、有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正常脉象所必备的条件,三者是三位一体,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之一,说明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不衰,气血精神未绝;若病,反映其病尚轻浅,正气未伤,生机仍在,预后良好。

细目三  常见病脉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动显现部位浅表。主表证。

脉浮有力,.主表证。脉浮紧,主风寒表证。脉浮数,主风热表证。脉浮无力,主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证。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动显现的部位较深鼻主里证,也可见于正常人。脉沉有力,主里实瀝。脉沉无力,主咀虚证。

3.迟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动肋次以下)。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梯脉迟有力,主实寒征。脉迟无力,主虚寒证。脉迟有力,兼壮热,腹满胀硬痛,大使秘结,舌红苔黄燥者,属肠热腑实证。此外,运动员或经常体育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人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

4.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六至(每分钟脉动90~120次之间)。主热证,亦她于里虚证。脉数有力,主实热证。脉数无力,主虚热证。脉数无力,兼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唇舌淡白者,属气血不足证。

5.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痰饮、食滞、实热。青壮年及妇女妊娠可见滑脉。

6.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属脉实证。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主热盛。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证、阴血虚证、湿证。脉细无力,为气虚无力鼓脉,阴血虚使脉道不充所致,属虚证。脉细小而缓,为湿邪阻遏脉道所致,属实证。

9.弦脉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证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10.紧脉

脉来绷急,左右弹指,状如牵绳转索。主寒证、痛证和食积证。

11.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主虚证、湿困。

12.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

13.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脉结有力,主寒证、痰证、瘀血证。脉结无力,主气血不足证。

14.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主脏气衰微,跌打损伤、惊恐、痛症。脉代无力,为脏气衰微。脉代有力,为跌打损伤、惊恐、疼痛。

15.促脉

脉来急数,时有中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脉促有力,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证。脉促无力,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第七单元   按诊

(一)按肌肤

按肌肤,指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等不同情况的反映,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 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1.诊寒热

按肌肤的寒热可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等。

肌肤寒冷,或伴体温偏低者,为阳气衰少,属阳虚证。

肌肤厥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为亡阳之征象。

肌肤灼热,或伴体温升高者,为阳气亢盛,属实热证。

汗出如油而四肢肌肤尚温,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

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壅盛,格拒于外所致,属真热假寒证。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

肌肤初摸时并不感觉很热,但按摸稍久后即感灼手者,称为身热不扬,主湿热蕴结证。

局部病变,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者,为阴证;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者,为阳证。

2.诊润燥滑涩

触摸皮肤的滑润和燥涩,可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

皮肤干燥者,表明尚未出汗。

肌肤干瘪者,为津液不足。

皮肤湿润者,提示身已出汗。

肌肤滑润者,为气血充盛;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不足。

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为气血未伤之表现。

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

触摸肌肤疼痛的程度,可以分辨疾病的虚实。

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

肌肤硬痛拒按者,为实证。

肌肤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4.诊肿胀

用重手按压肌肤肿胀部位,以辨别水肿和气肿6肿胀处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肿胀处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5.诊疮疡

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来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疮疡处肿硬不热者,属寒证。

肿处烙手而压痛者,属热证。

疮疡根盘平塌漫肿者,属虚证。

疮疡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属实证。

疮疡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的已成脓。

(二)按腹部

1.诊疼痛

通过对腹痛处的触按,来推断其证候性质。

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为虚证。腹痛拒按,按之痛甚,腹部硬满者,为实证。腹局部肿胀拒按,多为内痈;按之疼痛,固定不移,为内有瘀血;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连彼者,为气滞气闭。

2.诊胀满

触按、叩击腹部,通过其软硬、胀满、瓜痛等变化情况,来推断其证候性质。

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者,为实满。

腹部虽然膨满,但按之手下虚软而缺乏弹性,无压痛者,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鼓胀。鼓胀在鉴別为水臌或气臌时,临床主要是通过按诊。具体方法是:两手分置于腹部两側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手若有鼓之膨膨然者,为气臌。

肥胖之人,腹大如鼓,按之柔软,无脐突,无病证表现者,不属病态。

3.诊积聚

检查腹。部肿块要注意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和能否移动等情况。

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肿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者为病重;坚硬如石者为恶候。

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或按之形如筋状,久接转移不定,或按之于下如蚯蚓蠕动者,多为虫秘。

(三)按虚里

1.概念

虚里Up心尖搏动处。按虑,R,指通过手掌或指腹平抚子虚里部位,了解其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推断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文,预后之吉闪的诊断方法(x)

2.正常征象

虚里按之搏动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闪五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阅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墅动高,片刻之后能平复如常者,或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者,均属生理现象。

3.病理征象

按之动而微弱者,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或为包之支饮。按之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是心阳不足之征。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之征,证属危候。

按之搏动数急,时有一止者,为宗气不守之征。

虚里动高,聚而不散,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病、小儿食滞、痘疹将发之时。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