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5)
第八单元 八纲
细目一 概述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是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细目二 表里
(一)表证
1.概念
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轻浅证候。
2.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3.辨证要点
本证以外邪袭表、卫阳被郁为主要病机;以恶寒发热、脉浮为主要表现;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二)里证
1.概念
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范围较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于里证的范畴。
2.辨证要点
里证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一般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表现,脉象多不浮;具有起病可急可缓、病程长、病位深的特点。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 里证
病机 外邪袭表,卫阳被郁 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起病 急 可急可缓
病位 浅 深
病程 短 长
寒热 发热恶寒并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常见症状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等 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
舌象 变化不明显 多有变化
脉象 浮 沉或其他多种脉
细目三 寒热
(一)寒证
1.概念
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出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3.辨证要点
本证以寒邪闭阻或阳气亏虚为主要病机;以形寒肢冷、喜暖踡卧、面白、排出物清稀、舌淡苔润为主要表现。
(二)热证
1.概念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 阳气亢盛,或阴 虚 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逝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2.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喜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3.辨证要点
本证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以发热、恶热喜冷、面赤、排出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表现。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剐要点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 热证
病机 寒邪闭阻,或阳气亏虚 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
寒热 恶寒,畏寒,喜温 发热,恶热,喜凉
口渴 口淡不渴 渴喜冷饮
面色 白 赤
四肢 肢冷,蜷卧 肢热,烦躁不宁
排泄物 痰、涎、涕清稀 痰、涕黄稠
大便 稀溏 秘结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燥少津
脉象 紧或迟 数
细目四 虚实
(一)虚证
1.概念
虚证,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盛,表现以不足、松弛、衰退为特征的各种证候。
2.临床表现
虚证既有阴、阳、气、血、精、津液之不足,又有各脏腑之虚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一般见于体弱多病之人,各种症状表现衰弱,如神疲乏力、气短声低、疼痛势缓喜按、舌嫩、苔少或无苔、脉无力等。
3.辨证要点
虚证以正气虚弱而邪气亦不盛,正邪斗争较和缓为主要病机;以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为主要表现,具有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机体功能衰退的特点,多见于慢性疾病或病变的后期。
(二)实证
1.概念
实证,指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 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亢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以有余、亢盛、停聚为特征的各种证候。
2.临床表现
实证范围广,临床表现复杂。一般多见于体质壮实之人,各种症状表现明显,如胸腹胀满,疼痛剧烈拒按,痰涎壅盛,舌老苔厚,脉有力等。
3.辨证要点
实证以邪实而正气未虚,邪正交争剧烈为主要病机;多表现为有余、强烈、停积等病证,具有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的特点,多见于疾病的初期、中期。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病机 正虚而邪气不盛 邪实而正气未虚
正邪斗争较和缓 邪正交争剧烈
体质 多虚弱 多壮实
发病 较缓 多急骤,或较缓
病程 较长 较短,或较长
精神 萎摩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徽 声高气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壮热
恶寒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音 质老,苔厚腻
脉象 无力 有力
细目五 阴阳
(一)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1.阴证
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向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的,均属阴证范畴。
2.阳证
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向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的,均属阳证范畴。
(二) 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阴证 阳证
八纲类别 里证、寒证、虚证 表证、热证、实证
病邪 阴邪致病 阳邪致病
病情 变化较慢 变化较快
面色 㿠白或暗淡 赤
精神 萎靡 兴奋
四肢 肢冷,蜷卧 肢热,烦躁不宁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口渴 口淡不渴 渴喜冷饮
大便 稀溏 秘结奇臭
小便 清长,或短少 短赤涩痛
舌象 舌淡胖嫩 舌红绛,苔黄黑
脉象 沉迟、微弱、细 浮数、洪大、滑实
细目六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与错杂
1.证候相兼
广义的证候相兼,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是从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病性等不同角度,对病情进行综合辨别。
八纲中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如:表实寒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疼痛,无汗,脉浮紧等;里虚热证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口
按理尚应有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但所谓表虚,常指表证有汗出者;表证无汗者,称之为表实。其实表证的有无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窍闭与未闭。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而已,毛窍未闭、朕表疏松而有汗出,不等于疾病的本质盧6所以,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实际上是阳气虚衰所致的里虚寒证,阴液亏少所致的里虚热证等。
2.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证候错杂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有以下四种错杂组合关系:
第一类: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
第二类: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
第三类: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
第四类:表里同病,且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临床极少见到。
(二)证候真假
1.证候真假
指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掩盖着病情的真象。
所谓“真”,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所谓“假”,指疾病表现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应的某些表现。
2.寒热真假
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与体征,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1)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
如病本为里热炽盛者,必有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渴喜冷饮、小便短黄、舌红苦黄而干、脉沉有力等里实热证的表现,有时尚可出现四肢厥冷、脉沉迟等似为阴寒证的表现。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所致。肢冷,、脉迟这些“寒象”与真正的寒证是不同的,如肢虽厥而胸腹部必灼热,脉虽迟而按之必有力。故肢厥、脉迟仍是热证本质的反映,为热极格阴的表现,只不过较一般热证的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
本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称阳盛格阴证者。
(2)真寒假热: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候。
如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者,必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里虚寒的证候,有时尚可出现自觉发热、面色发红、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其产生机理,是由于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所致。虽有发热、面赤、口渴等“热象”,但与真正的热证是不同的,如虽自觉发热,但触之胸腹无灼热;面虽发红,但为面色苍白而泛红如妆,时隐时现;虽躁扰不宁,但必感疲乏无力;口虽渴,但欲热饮,且饮水不多;咽虽痛,但不红肿;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必无力等。故发热、面赤{口渴等“热象”仍是寒证本质的反映,为寒极格阳的表现,只不过较一般寒证的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
本证实昧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