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6)
第九单 元病性辨证
细目二 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与阴虚证
1.阳虚证
临床表现:艮寒,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溏泄,面色咣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神疲、乏气、气短等气虚表现。
2.阴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n因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于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二)亡阳证与亡阴证
1.亡阳证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亡阴证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
3.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要点
亡阳证 亡阴证
汗液 稀冷如水,味淡 黏热如油,味咸
寒热 身冷畏寒 身热恶热
四肢 厥逆 温和
面色 苍白 面赤颧红
气息 微弱 息粗
口渴 不渴或欲饮热 口渴饮冷
唇舌象 唇舌淡白,苔白润 唇舌干红
脉象 脉微欲绝 细数、疾无力
鉴别要点 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身热烦渴、孵焦面赤、汗热如油、脉数矮
细目二 气虚类证辨证
(一)气虚证
1.临床表现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淡嫩苔白,脉虚。或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2.辨证要点
本证以元气不足,机能减退为主要病机;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1.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或便意频频,形体消瘦,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舌淡苔白,脉弱。
2.辨证要点
本证以气虚无力升举而致气下行太过为主要病机;以体弱而瘦、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细目三 血虚类证辨证
血虚证
1.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头晕,或眼花,两日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闭经,舌淡苔内,脉细无力。
2.辨证要点
本证以血液亏少,机体失于濡养为主要病机;以病体虚弱,面、睑、唇、舌、爪甲 等颜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细目四 气滞类证辨证
(一)气滞证
1.临床表现
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胀闷、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排气后症状减轻,且诸症常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
2.辨证要点
本证以气机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胀闷、胀痛为主要表现。
(二)气逆证
1.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则咳嗽频作,,呼吸喘促;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或恶心呕吐,呕血;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
2.辨证要点
本证以气机升降失常而致气逆于上为主要病机;多见于肺、胃、肝等气机上气,以咳喘,或呕吐、呃逆,或眩晕为主要表现。
细目五 血病其他证辨证
(一)血瘀证
1.临床表现
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肿块,在体表者色青紫,在腹内者触之质地坚硬而推之不移;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血块;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肤.有瘀点、瘀斑,斑色紫暗,或肌肤甲错,或腹露青筋,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
2.辨证要点
本证以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为主要病机;以固定刺痛拒按、肿块、出血色暗、瘀血色脉为主要表现。
(二)血热证
1.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如咳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经摄多,崩漏等,其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
2.辨证要点
本证以血分热盛为主要病机;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为摆表现。
(三)血寒证
1.临床表现
畏寒,手足或少腹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发凉,或痛经、月经延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
2.辨证要点
本证以寒凝血脉为主要病机;以畏寒,患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唇舌青紫等为型要表观
细目六 气血同病类证辨证
1.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局部胀闷,走窜疼痛,甚则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有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或有情志抑郁,性急易怒;或面包紫暗,皮肤青筋暴露;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或夹血块,或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等。
2.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无华或紫暗,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局部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舌淡紫,或有斑点,脉涩等。
3.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颜色淡白,或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手足发麻,舌淡白,脉细无力等。
细目七 津液类证辨证
痰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或头晕目眩,或形体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舌苔腻,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