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2)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细目一   概述

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本类药物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细目二  清热泻火药

1.石膏

[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l).温热病气分实热证。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湿敛疮。、

2.知母

[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应用1(1)热病烦渴口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3.芦根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胃热呕秽;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4.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5.淡竹叶

[功效 1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

[性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应用1(1)热病心烦。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常与淡豆豉合用。

(2)湿热黄疽。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7.夏枯草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8.决明子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细目三  清热燥湿药

1.黄芩

[性能]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1(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痘泻痢等,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有清热安胎之功。

2.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尤长于清中焦邪热。

(2)湿热泻痢。为治疗泻痢要药,常与木香同用。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善清心经实火,可治心火亢盛证。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5)消渴。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3.黄柏

[性能1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1(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

(2)湿热泻痢,黄疽。善除大肠湿热以治痢。

(3)湿热脚气,痿证。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长于清相火,退虚热。

(3)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4.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主治病证]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5.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病证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

细目四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性能]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 1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1)痈肿疔疮。为治一切内痈外痈要药。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也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

(3)热毒血痢由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2.连翘

[性能]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1(1)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有“疮家圣药”之称。

(2)风热外感,温病初起。长于清心火。

(3)热淋涩痛。

3.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4.大青叶

[功效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主治病证]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5.膏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主治病证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内服1.5 -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 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6.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此外,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法用量]煎服,4.5 -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7.蒲公英

[功效3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痈肿疗毒,乳痈内痈;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此外,能清肝明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

8.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9.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10.鱼腥草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痈;湿热淋证。此外,又清热止痢,治湿泻痢。

11.射干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12.山豆根

[功效1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13.马勃

[功效1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4.白头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病证]热毒血痢;疮痈肿毒。此外尚可用于血热出血及温疟发热烦躁。

15.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细目五  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

[性能]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

(2)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2.玄参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1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

(3)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3.牡丹皮

[性能1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为治无汗骨蒸要药。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4)痈肿疮毒。

4.赤芍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主治病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毒;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

5.紫草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细目六清虚热药

1.青蒿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长于清透阴分伏热。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单用大剂量鲜品捣汁服。

2.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

[性能1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善清虚热,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

(3)血热出血证。此外,本品于清热除蒸泻火之中,尚生津止渴,可治内热消渴。

4.银柴胡

功效1退虚热,清疳热。

5.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细目一概述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 年老体虚、脾胃虚 弱者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忌用;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 奏效 止,慎勿过剂,以免伤胃气;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细目二 攻下药

1.大黄

[性能3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1)积滞便秘。为治疗积滞便秘要药,尤宜实热便秘。

(2)血热吐衄,日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5 – 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2.芒硝

[功效3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主治病证1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目赤、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10  -  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3.番泻叶

[功效]泻下通便。

[用法用量1温开水泡服,1.5 -3g。。煎服,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l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细目三润下药

1.火麻仁

[功效]润肠通便。

2.郁李仁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细目四  峻下逐水药

1.甘遂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o.5 –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2 牵牛子

[用法用量3 煎服,3 -9g。入丸散剂,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3.巴豆

[用法用量1人丸散,每次o.1 -0. 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1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细目一  概述

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痹证多属慢性病,为了服用方便,可制成酒荊或丸散剂。也可制成外敷剂型,直接用于患处。部分祛风湿药辛温性燥,易耗伤阴血,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细目二祛风寒湿药

1.独活

[性能]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应用]

(1)风寒湿痹。无论新久皆可应用,尤以腰以下寒湿痹痛为宜。

(2)风寒夹湿表证。(3)少阴头痛。善治风扰肾经,伏而不出之少阴头痛。此外,因其祛风湿之功,亦可治皮肤瘙痒。

2.威灵仙

[功效 1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主治病证]风湿痹痛,骨鲠咽喉。此外,宣通经络止痛,治跌打伤痛、头痛、牙痛、胃脘痛等;能消痰逐饮,用于痰饮、噎膈等。

[用法用量]煎服,6 -9go外用,适量。

3.川乌

[功用祛风湿,温经止痛。

[主治病证]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用法]煎服,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4.木瓜[性能1 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 (1)风湿痹证。为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要药。

(2)脚气水肿。

(3)吐泻转筋。

细目三祛风湿热药

1.秦艽

[性能]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应用](l)风湿痹证。为风药中之润剂,对风湿痹证无论新久寒热,均可配伍应用。

(2)中风不遂。

(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为治疗虚热要药。

(4)湿热黄疸。

2.防己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湿疹疮毒。此外,本品有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用法用量]煎服,4.5 -9g。

3.豨签萆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9 -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细目四  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主治病证]风湿痹证;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2.桑寄生

[性能]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1)风湿痹证。对痹证日久,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尤宜。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此外,本品尚能降血压,可用于高血压病。

3.狗脊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