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4)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细目一 概述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而凉血止血药与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敛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细目二 凉血止血药
1.小蓟
[性能1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血热出血证。尤善治尿血、血淋。
(2)热毒痈肿。
2.大蓟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3.地榆
[性能]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1)血热出血证。尤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等。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为治烫伤要药。
4.槐花I幄㩺1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5.侧柏叶[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肺热咳嗽;脱发,须发早白。
6.白茅根
[功效 1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I主治病证1血热出血证;水肿,热淋,黄疸;胃热呕吐,肺热咳嗽。
细目三 化瘀止血药
1.三七
[性能]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斑,活血定痛。
[应用(1)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为伤科要药。此外,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民间治虚损劳伤。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 -1。 Sg;煎服,3-10g;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2.茜草
[性能]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1)出血证。对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宜。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口为妇科调经要药。
3.蒲黄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主治病证]出血证;瘀血痛证;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1 煎服,3 – 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使用注意l 孕妇慎用,
细目四 收敛止血药
1.白及
[性能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1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1){血证。为收敛止血要药。多用于肺、胃出血证。
(2)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使用注意1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2.仙鹤草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3.血余炭
[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细目五 温经止血药
艾叶
[性能]辛、苦,温。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 (1)出血证。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
(2)月经不调、痛经。尤善于调经,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要药。
(3)胎动不安。为妇科安胎要药。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
第十七单元 活血化瘀药
细目一 概述
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本类药物行散力强,易耗血动血,月经过多及其他出血无瘀者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细目二 活血止痛药
1.川芎
[性能1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1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1)血瘀气滞痛证i]为“血中气药”,是治疗血瘀气滞要药。
(2)头痛,风湿痹痛。为治头痛要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
2.延胡索
[性能1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1活血,行气,止痛。
[应用]气血瘀滞诸痛证。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用法1 煎服,研粉吞服。
3.郁金
[性能]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懈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l)气滞血瘀痛证。
(2)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3)吐血,衄血,倒经,尿血,血淋。
(4)肝胆湿热黄疽、胆石症。
[使用注意]畏丁香。
4.姜黄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丢[主治病证]气滞血瘀痛证;风湿痹痛;牙痛,疮疡痈肿,皮癣痛痒。
5.乳香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疮疡痈肿;气滞血瘀痛证。[使用注意]胃弱者慎用;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
细目三活血调经药
1.丹参
[性能1苦,微寒毛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活血凋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应用](1)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为妇科调经常用药。(2)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证。
(3)疮痈肿毒。
(4)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使用注意]反藜芦。孕妇慎用。
2.红花
[性能]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
(2)癥瘕积聚。
(3)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
(4)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要药。
(5)瘀滞斑疹色暗。此外,还用于回乳、瘀阻头痛、眩晕、巾风偏瘫、喉痹、日赤肿痛等证。
3.桃仁
[功效1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主治病证]瘀血阻滞诸证;肺痈,肠痈;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4.益母草
[性能]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应用1(1)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为妇科经产要药。
(2)水肿,小便不利。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
5.牛膝
[性能]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1)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跌打伤痛。为治疗经产病要药。
(2)腰膝酸痛,下肢痿软。
(3)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4)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亢之阳和上炎之火。
[用法]煎服。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6.鸡血藤
[功效]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主治病证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瓶虚萎黄。
细目四 活血疗伤药
1.土鳖虫
[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2.骨碎补
[功效]破血续伤,补肾强骨。
3.马钱子
[功效]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用法用量]o.3 -0. 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内服不宜生用及多服久服。本品所含有毒成分能被皮肤吸收,故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敷。孕妇禁用,体虚者忌用。
细目五 破血消癥药
1.莪术
[功效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2.水蛭
[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第十八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细目—-概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或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当禁忌。
细目二温化寒痰药
1.半夏
[性能1,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1)湿痰、寒痰证。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善治脏腑之湿痰。
(2)呕吐。为止呕要药,尤对痰饮或胃寒呕吐为宜。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水煎服,3 – 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反乌头。
2.天南星
[功凌]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湿痰、寒痰证;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 -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3.白芥子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用法用蟹]煎服,3 -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4.旋覆花
[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病证1咳嗽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噫气,呕吐。
[用法用量l 煎服,3 -10g。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宜包煎。
5.白前
[功效]降气化痰。
细目三清化热痰药
1.川贝母
[性能]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1(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2)瘰疬,乳痈,肺痈。
[使用注意]反乌头。
2.浙贝母
[性能1苦。寒。归肺、心经。
d[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1(1)风热、痰热咳嗽。长于清肺。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使用注意1同川贝母。
3.瓜蒌
[性能1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应用](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1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反乌头。
4.竹茹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胃热呕吐,妊娠恶阻;吐血,衄血,崩漏。
5.前胡
[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6.桔梗
[性能]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l)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咳嗽无论属寒、属热,有痰、无痰均可应用。
(2)咽喉肿痛,失音。
(3)肺痈吐脓。,7.,海藻[功效 3消痰软坚,利水消肿。[使用注意]传统认为反甘草。Q:Il竺黄 —[功效 1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细目四止咳平喘药
1.苦杏仁
[性能1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1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l)咳嗽气喘。为治咳喘要药。
(2)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2.紫苏子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咳喘痰多;肠燥便秘。
3.百部
[性能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应用](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均可用之。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
4.紫菀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5.款冬花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6.枇杷叶
[功效1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7.桑白皮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肺热咳喘;水肿。
8.葶苈子
[性能]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蓥:1飞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
(2)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
9.白果
[功效1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发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