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3)

第七单元  温里剂

(一)概述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凡外寒传变或直中三阴,或素体阳 虚,或误治伤阳,或过食寒凉伤阳,以致寒从内生而致里寒证,症见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曰淡不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喜温蜷卧,舌质淡,脉沉迟或缓等,均为温里荊的适应范围。

2.温里荊的应用注意事项

(1)须辨明寒热之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2)温热药易伤阴血,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

(3)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4)不可温燥太过或过量久服,当中病即止,以免始为寒中,继为热中。

(二)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用法1上四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 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6.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喜唾涎沫,或小儿慢惊等。[配伍意义]本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治当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以大辛大热之干姜为君,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甘温之人参为臣,补益脾气,与干姜相配,温中健脾。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佐使以炙甘草,一助参、术补脾益气,二为缓急止腹痛,三则调和诸药。合方一温.二补一燥,‘调理中焦,强健脾胃,故曰“理中”。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巾寓补,兼以燥湿。

胸痹、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涎唾多等病证属中阳不足者,应用本方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是治病求本、异病同治之典范。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颠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吞酸嘈杂,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

[配伍意义 1本证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当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  上可温胃暖肝以祛寒,下可暖肝肾,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二擅其功而为君。瓊用生姜为臣,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吴茱萸与生姜相须为用,温降之力甚强。佐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胃;佐使以甘平之大枣,合人参益气补脾,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中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b口clu-.[用法]水煎取汁,对人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較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本证因巾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病机涉及诸多方面,但总以中焦虚寒,肝脾失和为首要。治当温中补虚兼养阴,和里缓急以止痛。方巾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一者温巾补虚,一者缓急止痛,一药两擅其功而为君。臣以桂枝,温阳气,祛寒邪6更臣以酸苦之芍药,其用有三,一者滋养营阴,二者缓肝急、止腹痛,三者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燮理阴 阳。佐以生姜,助桂枝温胃散寒;大枣,助饴糖补脾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营卫,和阴 阳。佐使以炙甘草,:—则益气补虚,二则缓急止腹痛,三则调和诸药。合方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饴糖配芍药,酸甘化阴以滋营柔肝。本方特点为重用甘温,兼用阴柔,温中补虚,—柔肝理脾,且辛甘与酸甘并用,滋阴和阳,营卫并调。方以温补中焦,建立中气为旨,故名“建中”。,

(三)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用法1 水煎服。[功用1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之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淡苔向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证系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6治宜大辛大热纯阳之品,速回阳气,破散阴寒,以救厥逆。方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药性更猛,能迅速通达周身内外以温阳逐寒,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两药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网 阳之力大增。佐使以炙甘草,其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虚 阳 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本方大辛大热,药简力专,能力挽元阳,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四)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1 当 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兰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孽[用法3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1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1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兼见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配伍意义]本证由营血虚弱,感受寒邪,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治当温经脉,散寒邪,补营血,通血脉。方由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 归、通草、细辛组成。,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调和诸药,兼而为使。合方温、补、通三者兼行,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瘟而不燥,补而不滞,温中兼行,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黄芪桂枝五物汤《全匱要略》

I组成】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用法1 水煎,日三服。[功用1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配伍意义 1本证南素体气虚,营卫不足,肌表不同,复感风邪,邪滞血脉,血行不畅所致。治当益气温阳以同卫表,疏风和营以通血痹。黄芪为君,益气固表。桂枝为臣,嚇则温助卫阳,圃护肌表,疏散风邪,一则温通经脉,畅行血行。两药相配,温补之中兼以疏散,使肌表得固,风邪不得入侵;益气之中兼以通脉,使气旺血行,肌肤麻木得除。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恋邪,桂枝得黄芪散邪而不伤正。芍药亦为臣药,养血和血。敛阴和营。桂、芍相配,疏散外风,调和营卫;蓖、芍相配,气血并补,滋养肌腠。生姜辛温表散,助桂枝疏散外邪;大枣甘温补虚,助芪、芍益气养血。姜、枣相伍,既可和营卫,又可调诸药,而为佐使。本方以温补、散邪、通经三者并用,固表不留邪,散邪不伤正为配伍特点。

阳和汤《外科症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  麻黄五分  鹿角胶三钱  白芥子二钱,炒研  肉桂一钱  生甘草一钱  炮姜炭五分I哂医1 水煎服。[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痕,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阴寒证者,,症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配伍意义]本证多由素体阳 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治疗当温阳气、补营血以治其本,散寒邪、化痰浊、‘通凝滞以治其标。方以熟地黄温补营血,补肾填精,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骨,合而为君,以补营血之不足。臣以肉桂、姜炭,均入血分,温阳气,散寒凝,温经脉,畅血行,以除阳 虚寒凝。君臣相伍,温补并用,以补为主,重在治本。佐以辛温之白芥子,直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更佐少量麻黄,辛温走肌腠,宣通经络,开散寒凝,与肉桂、姜炭兼施,温散寒凝,从血脉至肌腠,无所不至,引阳气畅行Q 佐使以生甘草解毒并调诸药。熟地黄、鹿角胶得麻黄、肉桂.、姜炭、白芥子之辛通,滋补而不滞邪;麻黄、肉桂、姜炭、白芥子得熟地黄、鹿角胶之补益,温散而不伤血。。合方温阳散寒,温补营血,温化寒痰,犹如“离照当空,阴疆自散”,故名“阳和汤”。本方具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脉兼施,温补不恋邪,辛散不伤正之特点。

第八单元 补益剂

(一)概述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  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则补之”  “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l)辨清虚证的实质和具体病位,分清气血阴 阳之虚的不同,并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2)注意虚实真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3)补益剂常易壅中滞气,宜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而使补而不滞。(4)注意煎服法,宜慢火 久煎,务使药力尽出。以空腹或饭前服药为佳,急症则不受此限。

(二)补气剂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 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配伍意义]本证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当益气健脾。人参为君,益气补虚,健睥养胃,脾气健旺则运化复常,气血化生充足。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易致湿浊内阻,故以白术为臣,健脾燥湿。君臣相配,益气健脾之功更著。佐以甘淡之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健脾祛湿之功更强,并能顺应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佐使以炙甘草,益气和[化裁运用]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一斤  薏苡仁—一斤   缩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白扁 豆一斤半  白茯苓二斤1人参二斤  甘草炒,二斤  白术二斤  山药二斤[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1c)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 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配伍意义]本证由脾虚湿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巾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山 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术、苓以健脾渗湿,共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一钱  甘草炙,五分  人参三分  当归二分  橘皮二分或三分  升麻二分或三分  柴胡二分或三分  白术三分[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温开水或姜汤下。[功用1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l。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白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本证系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以增黄芪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帆亦亏,故用当 归养血和营,协参、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在补益巾气的基础上升阳举陷,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调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

生脉散《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五分  麦门冬五分五味子七粒[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虛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伍意义]本证南外感暑热,或久咳伤肺而致气阴大伤,治当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方用甘温之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为君。甘寒之麦门冬为臣,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既可补因多汗而耗损的津液,又可解咽干口渴之症,且能润肺止咳而治干咳少痰,与人参配伍,气阴双补。酸温之五味子为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既同气津之外泄,又敛耗散之肺气。,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生,故名“生脉”。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1 防风一两  黄芪蜜炙  自术各二两

[用法1研末,每日两次,每次i钱,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1 表虚自汗占汗出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媵理不固,易感风邪。

配伍意义1本证南 卫气虚弱,不能圖表所致。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黄芪补脾肺之气以固表止汗为君。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衷之力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同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一两  山药一两  人参:二钱  白芍五钱  车前子主钱  苍术三钱  甘草炙,一钱  陈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用法1 水煎服。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两色咣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本证南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药尚有同肾止带之功。臣以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运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分利湿浊。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参、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佐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配,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三)补血剂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 归川芎  白芍  熟干地黄各等分

[用法1 水煎服。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廖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 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1本证由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治宜补养营血为主,辅以调畅血脉。熟地为君,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当 归为臣,补血活血,乃养血调经要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化裁运用]胶艾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三方在组成中均含有地黄、当归、芍药和川芎。胶艾汤多阿胶、艾叶、甘草,侧重于养血止血,,兼以调经安胎,是标本兼顾之方,故既可用于冲任虚损,血虚有寒的月经过多,产后下血不止,淋沥不止,产后或流产冲任受损,下血不止,又可用治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桃红四物汤多桃仁、红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适用于血虚兼血瘀所致的月经提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等d圣愈汤则加用参、芪以补气摄血,故适用于气血两虚而血失所统的月经先期最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等。

当归补血汤《Ph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用法1 水煎服。[功用]补气生血。[主治1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夕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b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本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重用黄芪为君(用堵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一为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二为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霸 当 归为臣,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至于妇人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虚热。对于疮疡溃后因气血不足而久不愈合者,亦可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以助生肌收口。

归睥汤《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各一钱  人参一钱  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I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 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止,舌慕细弱。

[配伍意义3,本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两亏所致。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配伍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既复脾运,又使补而不滞。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本方心脾同治而重在治脾,气血并补而重在补气,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四)气血双补剂

炙甘草汤(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1甘草炙,四两  生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用法1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功用1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1玉,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配伍意义]本证系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治当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中炙甘草补气健脾,复脉益心;生地黄滋阴养血,充脉养心,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共为君药。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桂枝、生姜辛散温通,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气续接,并防诸厚味滋补之品过于滋腻,为佐药。加清酒煎服,用之温通血脉。以行药力,为佐使。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 阳调和,则脉复悸止。

(五)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之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  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3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配伍意义]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兼有虚热内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本方系宋代钱乙从{金匮要略}所载之肾气丸减桂枝、附子而成。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而为君。臣以山 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同肾。君臣配合,是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合为“三泻”。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 归身  生地黄  枸杞子  川楝子一钱半[用法]水煎服。[功用]滋阴疏肝。[主治1肝肾阴觼,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于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配伍意义]本证系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所致。治宜滋阴养血,柔肝疏郁。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臣以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佐以少量川棟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肝之条达之性。诸药合用,滋阴疏肝。

(六)补阳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附子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配伍意义]本证由肾阳不足所致。治宜补肾助阳。方中附子温阳补火,桂枝温通阳气,合而为君,补肾阳,助气化。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于地黄滋阴补肾填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泽泻、茯苓利水渗湿,,蘸崔枝善温化痰饮,丹皮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助湿碍邪,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七)阴阳双补剂

地黄饮子(地黄饮)《圣济总录》

[组成l熟干地黄  巴戟天  山架萸右僻肉苁蓉  附子  五味子  宫桂  白茯苓麦门冬  菖蒲  远志各半两[用法1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1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暗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配伍意义]“暗痱”乃 由下完虚衰,阴 阳两亏,虚 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熟地黄、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共为君药。臣以附子、肉桂,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 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佐以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下治本为主,使下元得补,浮 阳得摄,水火既济,痰化窍开,则“暗痱”可愈。

第九单 元固涩剂

(一)概述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本类方依《素间。至真要大论》  “散者收之”之论立法,属于“十剂”中的“涩剂”。南于气、血、精、津液滑脱散失的病冈及发病部位不同,常见有自汗、盗汗、久咳不止、久泻不止、遗精滑泄、小便欠禁、崩漏、带下等,故治疗方法亦有异。

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固涩剂所治的滑脱散失之证,皆由正气亐虚而致,故应根据气血、阴阳、精气+津液耗伤程度的不同,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D

(2)若是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大汗淋漓、小,便失禁或崩中不止,宜急用犬剂参附之类回阳固脱,非单纯固涩所能治疗。(3)固g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故凡邪气未尽,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此外,对于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伤食泄泻、实热崩带等,均非本类方剂之所宜,

(二)固表止汗剂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

[组成]黄芪一两  麻黄根一两  煅牡蛎一两

[用法3上三昧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二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亦可作汤剂,水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1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煺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顷倦,舌淡红,脉细弱。[配伍意义 1本证乃气虚卫气不同,阴液外泄,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耗伤所致。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岡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同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益气固表,敛阴潜阳。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人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全方配伍,补敛并用,涩补共施,益气固表,敛阴潜阳,则腠理得固,气阴得养,心阳内潜,汗出自止。

(三)涩肠固脱剂

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当归  白术各六钱  肉豆蔻半两  肉桂  甘草炙,各八钱  白芍药一两六钱木香一两四钱  诃子一两二钱  罂粟壳三两六钱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煎去滓,饭前温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方比例酌减。

[功用3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伍意义]本证多由 久泻久痢,积滞已去之后,但脾肾虚寒,肠失固摄所致。治当涩肠同脱治标为主,温补脾肾治本为辅。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词子若酸温涩,功专涩肠止泻。君臣相配,涩肠固脱以治其标。佐以肉桂温肾暖脾,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三药合用,温补脾肾以治本。泻痢日久,每伤阴血,而甘温固涩之品每易壅滞气机,又佐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之功,木香调气醒脾,共成调气和血,既治下痢腹痛后重,又使全方涩补不滞。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合参、术补中益气,合芍药缓急止痛,为佐使。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重在治标;脾肾兼顾,补脾为主;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二两  补骨脂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荣萸一两[用法1上四味,粉碎成细粉。另取生姜200g,大枣50枚,共煮,去滓,取枣肉为桐子大,每服50 丸。亦可作汤 剂,加姜、枣水 煎,临 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温肾暖脾,同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泻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配伍意义]肾泻,又称五更泄、鸡鸣泻,多由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所致。治童尊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 f肉豆蔻、补骨脂,与五味子散(五味 子、吴菜萸)两方组合而成妥重用辛苦大温的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养脾土,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伍,既可增温肾暖脾之力,又能涩肠止泻d 佐以吴茱萸温脾暖胃以散 阴寒;五味子岡肾涩肠,合吴 茱萸以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d姜、枣同煮,枣肉为丸,意在温补脾胃。诸药合用,共 奏温肾暖脾、岡肠止泻之功。

(四)涩精止遗剂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组成]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  茯神  当归  龟甲各一两[用法1上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主治]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真[配伍意义]本证乃心肾两虚,水火不交所致。治宜调补心肾,涩精止遗。桑螵蛸甘咸平,补肾固精止遗,为君药。臣以龙骨收敛固涩,镇心安神;龟甲滋养肾阴,补心安神。桑螵蛸得龙骨则围涩止遗之力增,得龟甲则补肾益精之功著。佐以人参大补元气,配茯神合而益心气、宁心神;当归补心血,与人参合用,能补益气血;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肾,意在补肾涩精、宁心安神的同时,促进水火即济,心肾相交。诸药相合,共奏调补心肾、交通L-下、补养气血、涩精止遗之功。

(五)固崩止带剂

固冲汤《医学衰中参西录》

[组成]白术—两  生黄芪六钱  龙骨八钱  牡蛎八钱  萸肉八钱  生杭芍四饯  海螺蛸四钱  茜草三钱  棕边炭二钱  五倍子五分,轧细,药汁送服

[用法H 水煎服。[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寸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配伍意义].本证由肾虚不固,脾虚不摄,冲脉滑脱所致。治当急治其标,固冲摄血为主,辅以健脾益气。重用甘酸而温之山萸肉为君,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煅龙骨、煅牡蛎助君药以收敛元气,岡涩滑脱;龙、牡煅用,收涩之力更强。白术、黄芪补气健脾,以助健运统摄;黄芪又擅升提,尤擅治流产崩漏。四味为臣。佐以生白芍补益肝肾,养血敛阴;棕榈炭、五倍子收敛止血;海蝶蛸、茜草岡摄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诸药合用,共奏固冲摄血、益气健脾之功。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