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6)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一)概述

L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属于“八法”中“消法”的范畴董痰病的范鬧很广,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及痰核、瘰疬等。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要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之不同。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过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二)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用法]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

[功用1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1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向滑或腻,脉滑。

[配伍意义]本证多由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气机阻滞所致。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以辛温性燥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而止呕。橘红为臣,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则痰消,两药取陈久者良,既增燥湿化痰之力,又无过燥之弊,方名“二陈”堪寓。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生姜降逆化饮,并解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合半夏散中寓收,防燥散而伤芷,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一两  茯苓一两半

[用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膩,脉弦滑。

[配伍意义 1本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以辛温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止呕n臣以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口两药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两药相合,亦为一温一凉,理气化痰之力增b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姜、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温凉并进,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利胆,胆无邪扰,自能复其宁谧之常。

(一) 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各一两  胆南星  制半夏各一两半[用法]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配伍意义]本证南 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所致。治宜清热化痰,气止咳。胆南星苦凉,瓜蒌仁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共为君药。制半夏与黄芩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而为臣药j,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亦为佐药。使以姜汁为丸。

(二) 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萎散《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  瓜蒌一钱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用法3 水煎服。[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梗痛,苔白而干。[配伍意义]本证多南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开痰气之郁结;瓜萎清热润燥,理气化痰,通胸膈之痹塞,共为君药。天花粉清肺化痰,生津润燥,为臣。茯苓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桔梗宣利肺气,并引诸药 入肺经,为佐使。诸药合用,清润化并施,肺脾同调。

(五)化痰息风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1 半夏—钱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白术三钱  甘草五分[用法1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配伍意义]本证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而致。治当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头眩,合用为君,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俾气顺则痰消。佐使以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甘草和中调药,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一)概述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等作用,主治各种食积证的方剂,称为消食剂。属于“八法”中“消法”的范畴。本类方剂用治食积之病,症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等。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l)积滞每使气机不畅,气机阻滞则更增积滞不化,故消食剂常配伍理气药,以助化积导滞。若积滞郁而化热,则宜消而兼清;积而生湿,消导之中又当佐以化湿占(2)消食剂终属攻伐之剂,不宜久服,纯虚无实更非其所宜。

(二)消食化滞剂

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1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茯苓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两[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 -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暖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1,[配伍意义]本证多闪饮食过度或躲饮暴食,食积内停,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重用山楂为君,善消肉食油腻之积。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长于消面食痰气之积,宽膈消痰除满。君臣合用,可消各种饮食积滞。食积易阻气、生湿、凝痰、化热,故以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均为佐药。诸药配伍,食积得化,胃气因和。本方虽以消导为主,但药性平和,故以“保和”名之。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1大黄——两  积买  神曲各五钱,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各。三钱  泽泻二钱[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汤剂,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配伍意义 1本证因泣热食滞,内阻肠胃所致。治宜消导化积,清热利湿。大黄为君,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枳实为臣,行气消积,除脘腹之胀满,佐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又可厚肠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且可止泻;白术健脾运湿,使攻积而不伤正;神曲消食化湿,使食消而脾胃和。诸药合用,积去食消,湿化热清,诸症自解,此方用于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组成]木香  槟榔青皮  陈皮  广茂烧  枳壳  黄连麸炒,各一两  黄柏  大黄各三两  香附子炒  牵牛四两[用法]以上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乏十九,食后生姜汤送下。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1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配伍意义]本证因食积停滞,壅塞气机,生湿蕴热所致。治宜行气导滞,攻积泄热。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中止痛,消脘腹胀满,除里急后重而为君。大黄、牵牛攻积导滞,泄热通便;青皮、香附疏肝理气,消积止痛,助君行气导滞,共为臣药。莪术祛瘀行气,散结止痛;陈皮理气和胃,健脾燥湿;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而止痢,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以行气导滞为主,配£上清热、攻下、祛瘀之品,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

(三)健脾消食剂

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自术二两半  木杏  黄连  甘草各七钱半  臼茯苓二两  人參一两五钱  神曲陈皮  砂仁  麦芽炒  ,山楂  山药  肉豆蔻各一两

[用法]共为细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配伍意义]本证由脾虚食停,郁而生热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消食止泻。重用茯苓、白术为君,重在健脾渗湿止泻。臣以山楂、神曲、麦芽,消既停之积;人参、山药补气健脾止泻,以增君药之功。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醍脾化湿,使补而不滞;肉豆蔻温涩,合山药以涩肠止泻;黄连清热燥湿,清解积久所郁之热,皆为佐药。甘草补中和药,用为佐使药。全方补重于消,食消脾自健,是为“健脾丸”之旨。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一)概述

1.驱虫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用于驱杀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的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症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或面生干癣样的白色虫斑等;如迁延失治,日久则形体消瘦,不思饮食,精神萎靡,毛发枯槁、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成为疳积之证。

2.驱虫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驱虫剂宜在空腹时服用,尤以临睡前服用为妥,服后忌食油腻香甜之物。

(2)需适当配伍泻下药物,以助排除虫体。

(3)脾虚的患者,纵有虫病,还当以健脾为主。

(4)年老、体弱、孕妇宜慎用或禁用。

(二)具体方剂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1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干姜十两  黄连卜六两当 归四两  附子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用法]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 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 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1温脏安蛔。R[主治]脏寒蛔厥证真;。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而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久泻久痢,

[配伍意义]蛔厥之证,南患者素有蛔虫,复因肠道虚寒,蛔虫上扰,形成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重用味酸之乌梅为君,取其酸能安蛔,尤以苦酒(醋)渍之,更增其效。臣以细辛、,蜀椒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佐以苦寒之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寒可清热;桂枝、干姜、附子以其热助蜀椒、细辛温脏祛寒,其辛可助伏蛔之力,使蛔虫不致上窜。虫病日久耗伤气血,故当归、人参补养气血,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除四肢厥冷。以蜜为丸,甘缓和中调药,为佐使。如此邪正兼顾,寒热互用,苦辛酸并投,则“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共奏温脏安蛔之效。对于蛔厥、久痢久泻属寒热错杂者,堪称合宜。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