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2)

第五单元  肺痈

细目一概述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细目二病因病机

1.肺痈的常见病因

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2.肺痈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肺痈病位在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

肺痈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初期(表证期),因风热(寒)之邪侵袭卫 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

成痈期,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

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恢复期,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肺痈的诊断要点

(l)临床表现: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经旬日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病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为转成慢性。

(2)验痰法:肺痈病人咳吐的脓血浊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3)验口味: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寿世保元。肺痈》曾说:“用黄豆一粒,  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是肺痈也。”《张氏医通,肺痈》也说:“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

(4)体征:肺痈患者可见舌下生细粒。迁延之慢性患者,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脓肿接近胸壁部位者,叩诊可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湿啰音。

2.肺痈与风温的鉴别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1 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细目四辨证论治

1.辨肺痈的分期

初期(表证期)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痰多等肺卫表证;成痈期表现为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咯痰黄稠量多、带有腥味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溃脓期表现为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等肉腐脓溃的证候;恢复期症见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气短,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为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6

2.肺痈的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f,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具体处理可根据病程,分阶段施治口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则应扶正祛邪。

3.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最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代表方: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2)成痈期

主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芦根、桔梗、黄芩、金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信,

(3)溃脓期

主症: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钦,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仁、鱼腥 草、金荞麦根、败酱 草、金银花、黄芩、芦根6溃脓期宜选用桔梗作为排脓主药,且用量宜大。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补敛,以免留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此期若病灶部位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以发生大量咳血、咯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4)恢复期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 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 归、贝母、冬瓜仁。恢复期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排脓之品。本病不可滥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肺气肃降,使邪热易解。

第六单元心悸

细目一概述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细目二病.因病机

1.心神不宁与心悸发生的关系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主不安而为惊悸。

2.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 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心悸的病理因素包括气滞、血瘀、痰浊、水饮。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s

3.心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 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细目三辨证论治

1.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者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人镇心安神之法。

2.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 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血脉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 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 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包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 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木香。

(3)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滓,苔少或无,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口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 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4)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而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  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子、炙甘草、咙骨;牡蛎。

(5)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气急,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俸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o-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6)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 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 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心虚胆怯证,若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p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心阳不振证,若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利水化饮;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炙麻黄、、补骨脂,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水饮凌心证,兼见肺气不宣,肺有痰湿,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 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瘀阻心脉证,若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

细目四预后

心悸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 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猝死。

第七单元   胸痹

细目一概述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電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细目二病因病杌

1.胸痹的常见病因

胸痹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导致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心脉痹阻。

2.胸痹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巾,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胸痹的诊断要点

(l)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 青紫,赢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2.胸痹与胃痛、真心痛的鉴别

(1)胸痹与胃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6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暖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而白、唇紫、手足清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细目四辨证论治

1.胸痹辨证的要点

首先辨病情轻重,其次辨标本虚实。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胸痹总屈本虚标实之证,故需辨别虚实,分清标本1真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p(别阴 阳气血亏虚的不同。标实者: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向,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多属痰浊;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本虚者: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表现。

2.胸痹的基本治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 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3.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 虚等证心痛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宇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

(3)痰浊闭阻证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 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每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宜痹。代表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4)寒凝心脉证

主症: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摹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占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 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咣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麦冬、玉竹、五味子、丹参、当归。

(6)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㿠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心血瘀阻证,瘀血痹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若气虚血瘀,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或结代者,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祛瘀之品;若猝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活血化瘀、芳香止痛之品。

气滞心胸证,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便秘严重者加当归芦荟丸以泻郁火。

痰浊闭阻证,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海浮石、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竹沥化痰火之胶结;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侧重。

寒凝心脉证,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表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等;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

气阴两虚证,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川芎、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痰浊之象者可合用茯苓、白术、白蔻仁以健脾化痰;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心肾阳虚证,伴有寒凝血瘀标实症状者适当兼顾。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加黄芪、汉 防己、猪苓、车前子温肾阳而化水饮;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 救逆,或参附注射液柏-60mL加入 5010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_,中静脉点滴,以增强疗效。

细目五预防、转归和预后

1.胸痹的预防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外,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3)注意饮食调节。 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另外熌酒等刺激之品,有碍脏腑功能,应禁止。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动而中节”。

(5)加强护理及监护。发病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舌、脉、体温、呼吸、血压及精神情志变化,必要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并做好抢救准备。

2.胸痹的转归、预后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第八单元  不寐

细目一概述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细目二病因病机

1.不寐的常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年迈体虚等。

2.不寐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 阳失交。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不寐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盛不得人于阴而致,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阴虚不能纳阳而发。失眠久疳可出现虚实夹杂。实火、湿、痰等病邪与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临床以虚证多见。

细目三辨证论治

1.不寐的临床特征及虚实辨证要点

本病的临床特征,轻者人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 周以上,重者彻夜难,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本病辨证首分虚实aa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2.不寐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方法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 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巾;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3.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l)肝火扰心证

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 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2)痰热扰心证

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3)心脾两虚证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当 归、黄芪、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誓

(4)心肾不交证

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山 药、泽泻、茯苓、丹皮、黄连、肉桂。

(5)心胆气虚证

主症: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甘草、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酸枣仁、知母。

细目四调护

精神调摄方面,应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

睡眠卫生方面,首先帮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持之以恒,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c,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另外,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并努力减少噪音,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第九单元  癫狂

细目一概述

癫狂为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细目二病因病机

1.癫狂的常见病因

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

2.癫狂的基本病机

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涉及脾胃,久而伤肾。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四者有因果兼夹的关系,且多以气郁为先。区别言之,癫与狂的病机特点各有不同。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但癫证痰气郁而化火,可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郁火宜泄而痰气留结,又可转化癫证,故两者不能截然分开。癫狂日久,又易耗伤气血,损伤脏腑;气、痰、火、瘀之间也可相互转化。其中,脏气不平,阴 失调,脑之神机逆乱又是病机的关键所在。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癫狂的诊断依据

(1)神情抑郁,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突然狂奔,喧扰不宁,呼号打骂,不避亲疏。

(2)有癫狂的家庭史,或脑外伤史。多发于青壮年女性,素日性格内向,近期情志不遂,或突遭变故,惊恐而心绪不宁。

(3)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致。

2.病证鉴别

(1)癫证与狂证  癫证与狂证均属性格行为异常的精神疾病,癫证属阴,以静而多喜为主,表现为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以抑郁性精神失常为特征;狂证屈 阳,以动而多怒为主,表现躁动狂乱,气力倍常,呼号詈骂,声音多亢,以兴奋性精神失常为特征。

(2)癲证与郁证  郁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喉巾如有异物等,以自我感觉异常为主,但神志清晰。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一般已失去自控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

(‘3)癲证与痴呆  癫证与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然痴呆以智能低下为突出表现,以神志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是髓减脑衰,神机失调,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

(4)癫证与癇病痴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与本病不难区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1.癫证与狂证的辨证要点及其共同的病变脏腑

首先辨癫证与狂证之不同,其次辨病性虚实。

癲证与狂证的区别在于,癫证初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少与人交往,喜静恶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思维障碍,情绪低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直至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L)进一步发展,病情更甚者,可出现淡漠不知,喃喃自语,终日闭户,不知饥饱。狂证初期以情绪高涨为主,多见兴奋话多,夜不寐,好外走,冷饮,喜动恶静t>。‘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频繁外走,气力倍增,刚暴易怒,登高而歌,贤,自尊贵,部分患者亦可出现呼号骂詈,不避水火,不避亲疏的严重症状。癫狂至晚期,正气大亏,邪气犹存,临床极为难治。

其次辨病性虚实。初病鯧实,久病则多虚实夹杂。癲为气郁、痰阻、血瘀,久延则脾气心mL亏耗(J狂为火郁、痰壅、热瘀,久延心肾阴伤,水不济火,而致阴虚火旺。

2.癫狂的基本治疗原则

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3.癫证中痰气郁结和心脾两虚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沽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去: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白芍、当 归、茯苓、白术、甘草、枳实、木香、香附、半夏、陈皮、胆星、郁金、石菖蒲。

(2)心脾两虚证

主症: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言语无,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占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代表方: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香附,神曲、苍术、茯苓、当 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4.狂证中痰火扰神和火盛阴伤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痰火扰神证

主症:起病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毀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代表方:生铁落饮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连、,连翘、胆星、贝母、橘红、竹茹、石菖蒲、远志、茯神、生铁落、朱砂、玄参、天冬、麦冬、丹参。

(2)火盛阴伤证

主症:癫狂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较缓,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惫之象,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秽,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代表方: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

常用药:川黄连、黄芩、生地黄、麦冬、玄参、阿胶、生白芍、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生龙齿、琥珀、朱砂。

(3)痰热瘀结证

主证: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秽,情绪躁扰不安,多言不序,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代表方:癲狂梦醒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陈皮、柴胡、香附、青皮、桃仁、赤芍、丹参。

第十单元癇病

细目一概述

癇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  一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筹症状。

细目二病因病机

1.癇病的常见病因

2.癇病基本病机及痰邪在发病中的意义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又以痰为重要。本病的病位在脑,涉及肝、睥、心、肾诸脏。其中肝、脾、肾的损伤是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风阳夹痰,痰瘀郁而化热,风热痰瘀上蒙清窍,流窜经络等,而使本病变化更为错综复杂。

3.癇病发生的病机转化

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受损,标实为风二火、痰、瘀,四者并非孤立致病,多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而发病。此外,由于痴病昏仆抽搐发作,特别容易耗气伤神,故长期反复发作者,常容易出现神志淡漠、面色少华、健忘等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的症状,并且使疯病更易反复。

细目三诊断

2.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2.典型发作时突然昏饲,不省人事,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或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面色苍白等。

3,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4.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5.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6.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慢波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磁共振等相应检查。

细目四辨证论治

1.痫病发作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及发作程度在辨证时的意义

痴病的辨证首先要辨病情轻重,其次辨证候的虚实,再确定病理性质,即风、痰、热、瘀。本病之病情轻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痼病发作期多实,多由风痰闭阻,痰火或瘀热扰动神明;间歇期多虚,或虚中央实,常由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夹风夹痰夹瘀所致,当宜分而治之。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 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情属痰;有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索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 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发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

2.痴病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治疗原则

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平时病缓,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3,风痰闭阻、痰火扰藕、瘀阻脑络、心脾两虚和心肾亏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痰闭阻证

主症: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痈丸加减。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石菖蒲、琥珀、茯神、远志、辰砂、茯苓、陈皮、丹参。

(2)痰火扰神证

主症: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晒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枳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

(3)瘀阻脑络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地龙、儡蚕、全蝎。

(4)心脾两虚证

主症:反复发不痌愈,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 归、丹参、熟地黄、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5)心肾亏虚证

主症:疯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代表方: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生牡蛎、鳖甲。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