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5)

第二十一单元  眩晕

细目一概述

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 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古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o(医学正传)则云:“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细目二病因病机

1..眩晕的常见病因

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

2.眩晕基本病机及转化

眩晕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脑髓空 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常见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 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相互兼夹或转化。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眩晕,而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二者相互影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的证候。如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子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以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人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

细目三诊断

眩晕的诊断要点:(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v 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细目四‘辨证论治

1.眩晕的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d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2.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湿中阻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肝阳上亢证主症:眩晕,  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梔、菊花、白芍。

(2)气血亏虚证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熟地黄、龙眼肉、大枣、茯苓、炒扁豆、远志、枣仁。

(3)肾精不足证

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 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山 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4)痰湿中阻证

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天麻。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肝阳上亢证,若肝火上炎,口苦日赤,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 虚较甚,日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黄、麦冬、玄参;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息风,清热止痉。

气血亏虚证,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真,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肾精不足证,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加鳖甲、龟板、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配巴戟天、仙灵脾、肉桂。痰湿中阻证,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第二十二单元   中风

细目一概述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1.中风发病的常见病因

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2.中风发病与虚、火、风、痰、气、血和肝肾阴虚的关系

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 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虚(阴 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为其病机六端。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乱。轻者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轻重之间的转化往往发生在疾病的初发阶段,且变化迅速,与预后密切相关。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中风的诊断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1IS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绿、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2.中风与痴病、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

(1)中风与痢;病:癇病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痌病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n丩,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痈病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癍病不同。

(2)中风与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细目四辨证论治

1.中风的分期要点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两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2.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中经络)风痰人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審,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容,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3)阴虚风动证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2)中腑脏

1)闭证①痰热腑实证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或不话,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滋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桃广、大黄、芒硝、枳实、胆南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

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

②痰火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而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南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石菖蒲、郁金。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合通下之法,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

③痰浊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 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代表方:涤痰汤加减。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石菖蒲、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闭证适时配合通下之法,但正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用o,

2)脱证(阴竭阳亡)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

(3)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主症: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全蝎、远志、菖蒲、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

2)气虚络瘀证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自,脉细涩或细弱。,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牛膝。

3)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  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地黄、首乌、枸杞子、山萸肉、麦冬、石斛、当归、鸡血藤吝

3.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风痰入络证,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风阳上扰证,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胆南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瓊滞,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虚风动证,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 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寥痰热腑实证,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生地黄、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痰火郁闭证,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J 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浊郁闭证,兼有动风者,加天麻、钩藤以平息内风;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脱证,阴不恋 阳,阳 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舌干,脉微者,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护津。风痰瘀阻证,‘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咽于曰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气虚络瘀证,血虚甚,加枸杞子、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 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肝肾亏虚证,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 虚,加巴戟天、肉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细目五转 归和预后

中风病患者的转归取决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中脏腑者,神志由昏迷逐渐转清,半身不遂趋于恢复,说明其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d若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厥脱者,此为中风变证,多致正气散脱。若邪盛正伤,虽经救治,终因正气已伤,致病程迁延成为中风病后遗症者,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痴呆等,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同时配合外敷熏洗及针灸按摩,  并适当锻炼,以提高疗效。‘中风病后遗症期,若偏瘫肢体由松懈瘫软变为拘挛发痉,伴躁扰不宁,此由正气虚乏,邪气日盛而致,病情较重。

第二十三单元 水肿

细目一概述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 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1.水肿的常见病因

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2.水肿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刚水属叉,多因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 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裂,脾肾阳 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 水可转为阴水。反之,阴 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其次,水肿各证之间亦互有联系。阳水的风水相搏之证,若风去湿留,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则变为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又可成为肾阳虚衰之证。湿从热化,可转为湿热壅盛之证。湿热伤阴,则可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此外,肾阳虚衰,阳损及阴,又可导致阴阳两虚之证。最后,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细目三诊断

水肿的诊断要点(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D(2)轻君仅眼险或足胫浮肿,蟹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 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  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细目四辨证论治

1.水肿的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先辨阴 水、阳水。阳水,/…l…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F肿多从头 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 即 起,多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阴 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畜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多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

其次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厶。肺水多并见咳逆;脾水多并见腕腹满闷而食少;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2.水肿的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 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 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3.水肿风水相搏、水湿浸渍、湿热壅盛、湿毒浸淫、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水相搏证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 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2)水湿浸渍证主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o=利水d代三躉妒: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6

(3)湿热壅盛证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d治法:分利湿热摹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6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逐水峻药应慎用。

(4)湿毒浸淫证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5)脾阳虚衰证

主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 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治法:健脾温阳利水。代表方:实脾饮加减。,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6)肾阳衰微证

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骏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㿠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戟天、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4.常见证治疗加减变化

风水相搏证,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水湿浸渍证,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温脾化湿口

湿热壅盛证,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若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千,可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湿毒浸淫证,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脾阳虚衰证,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肾阳衰微证,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木,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症见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治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右归 丸加减。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 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 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宦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方用左归 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睏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曰袞,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细目五转归和预后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体质尚好,脏气未损,治疗及时,则病可向愈。此外,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在饮食条件改:后,水肿也可望治愈。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他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则难向愈.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6若病变后期,肾阳 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是由 水肿发展为关格。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真:

避免风邪外袭。病人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居室宜通风;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或湿衣久穿不脱,以免湿邪外侵。

注意调摄饮食。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3 – 49)o若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不必过于忌盐,饮食应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

劳拿錾结合,调畅情志G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水肿病人长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皮肤容易生痤疮,应避免抓搔肌肤,以免皮肤感染。对长期卧床者,皮肤外涂滑石粉,经常保持干燥,并定时翻身,以免褥疮发生,加重水肿的病情。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若每日尿量少于500mL时,要警惕癃闭的发生d 此外,患者应坚持治疗,定期随访。

第二十四单元   淋证

细目一概述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1.淋证的常见病因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劳伤久病。

2.淋证的病机及转化

淋证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和。其病位在膀胱与肾b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病理性质在病初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O淋证虽有六淋之分,但各种淋证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可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亦可能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而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此外在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本身,这种虚实互相转化的情况也同样存在。而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前者如热淋转为血淋,热淋也可诱发石淋。后者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并发热淋、血淋等。在虚证淋证的各种证型之间,则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淋证的诊断要点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2.六种淋证的主症特征

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湿,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3.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细目四辨证论治

1.淋证的辨证要点

淋证的辨证应首辨六淋的类别,其次辨证候之 虚实,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首先应别六淋之类别。一般来说,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赤热,尿时灼痛。石淋,小便窘急不能猝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而痛止。气淋,少腹满闷胀痛,小便艰涩疼痛,或少腹坠胀,尿后余沥不尽。血淋,尿色鲜红或淡红或夹血块而痛。膏淋,小便涩痛,尿液混浊如脂膏或米泔水。劳淋,久患淋证,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

其次,须辨证候之虚实。辨别淋证虚实的主要依据:一是病程,新病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多实,久病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多虚。二看疼痛程度,病急痛甚者多实,病缓痛轻者多虚。三看尿液,混浊黄赤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色淡为正虚或邪退。虚实夹杂者,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

2.淋证的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具体而言,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3.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热淋

主症: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篇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2)血淋

主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小蓟、生地黄、白茅根、旱莲草、木通、生草梢、山栀、滑石、当 归、蒲‘黄、土大黄、马鞭草。

(3)石淋

主症:尿中央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代表方:石韦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萹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穿山 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伴有湿热见症时,参照热淋治疗。绞痛缓解,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可常用金钱草煎汤代茶。若结石过大,阻塞尿路,肾盂严重积水者,不宜服用中药,宜手术治疗。

(4)气淋

主症: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代表方:沉香散加减6常用药:沉香、青皮、乌药、香附、石韦、滑石、冬葵子、车前子。

(5)膏淋

主症: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私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代表方:程氏萆解分清饮加减。常用药:萆薢、石菖蒲、黄柏、‘车 前子、飞廉、,水蜈蚣:,,向日葵心、莲子心、连翘心、丹皮、灯心。

(6)劳淋

主症: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治法:补脾益肾。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怀山 药、莲子肉、茯苓、薏苡仁、泽泻、扁 豆衣、山茱萸、菟丝子,\芡实、金樱子、煅牡蛎。

4.常见证治疗的加减变化

热淋,若伴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加黄芩、柴胡以和解少阳;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若阳明热证,加知母、石膏清气分之热;若热毒弥嫂蔓焦,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若气滞者,加青皮、乌药;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黄、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血淋,有瘀血征象,加三七、牛膝、桃广以化瘀址血;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琥珀粉以收敛止血;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宜滋阴清热,补 虚止血,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者,用归脾汤加仙鹤草、泽泻、滑石益气养血通淋。

石淋,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若尿中带血,可加小蓟、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去炮山 甲、王不留 行;小腹胀痛加木香、乌 药行气通淋;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红花、炮山 甲、皂角刺,加强破气活血、化瘀散结作用。石淋日久,症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为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补中益气汤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益气通淋;腰膝酸软,腰部隐痛者,加杜仲、续断、补骨脂补肾益气。

气淋,少腹胀满,上及于胁者,加川楝子、小茴香、广郁金以疏肝理气;症见少腹坠胀,尿频涩滞,余沥难尽,不耐劳累,面色㿠白,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无力,证属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膏淋,伴有血尿,加小蓟、藕节、白茅根凉血止血;小便黄赤,热痛明显,加甘草梢、竹叶、通草清心导火;病久湿热伤阴,加生地黄、麦冬、知母滋养肾阴。膏淋病久不巳,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 体日见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此为脾肾两虚,气不固摄,用膏淋汤补脾益肾固涩。

劳淋,若肾阴虚,舌红苔少,加生熟地黄、龟板滋养肾阴;阴 虚火旺,面红烦热,尿‘黄赤伴有灼热不适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肾阳虚,加附子、肉桂、鹿角片、巴戟天等温补肾阳。

细目五调摄、转归和预后

1.转归和预后

淋证的预后往往与其类型及病情轻重有关。初起者,病情尚轻,治疗得当,多易治愈。但热淋、血淋有时可发生热毒人血,出现高热神昏等重笃证候。若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仅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或肾虚肝旺,成为头痛、眩晕。石淋因结石过大,阻塞水道,.亦可成水肿、癃闭、关格d膏淋日久,精微外泄,可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终成虚劳病证。

2.生活调摄

(1)注意外阴清洁,不憋尿,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一次。房事后即 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产后更应注意外阴卫生,以免虚体受邪。

(2)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酒醇之品。(3)避免纵欲过劳,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