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3)

第六单元  乳房疾病

细目一概述

(一)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乳房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两脉有密切联系。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二)乳房肿块检查法

乳房检查的体位可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1.望诊  

让患者坐正,将两侧乳房完全显露,以做详细比较。注意乳房的形状,大小是否对称;乳房表面有无块状突起或凹陷;乳头的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乳房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改变等。

2.触诊

坐位与卧位相结合,根据需要选择。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以便对比。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房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其顺序是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阳个象限,即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驸晕部分,‘注意有先血液从乳头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3.触诊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

(2)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可用手指轻轻提起肿物附近的皮肤,以确定有无粘连。

(3)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这是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有病变容易发现。

(4)确定且个肿块的性质,还需要结合年龄、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细目二乳痈

(—)病因病机

1.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是最常见的原因。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淤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或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

刊产妇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产后3 -4 周的哺乳期妇女。

初起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淤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占。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2.成脓

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掀红,皮肤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至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抽吸有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溃后

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者。

在成脓期隽赶詹使用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常可见肿块消散缓慢,或形成僵硬肿块,迁延难愈;

(三)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

1.内治

(l)气滞热壅证

主症: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薄,脉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2)热毒炽盛证

主症: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

3 正虚毒恋证主症: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l)初起:热敷加乳房按摩,以疏通乳络。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或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2)成脓: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3)溃后: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拔毒,并用药线插入切口内引流,切周围外敷金黄膏。待脓净仅有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散收口。若有袋脓现象,可在脓腔下方用垫棉法加压。

(四)预防与调护

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开水或肥皂水洗净乳头。乳头内陷者,可经常提拉矫正。

2.乳母宜性情舒畅,情绪稳定。忌食辛辣炙煿之物,不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3.保持乳头清洁,不使婴儿含乳而睡,注意乳儿口腔清洁。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积滞,可用按摩法或吸奶器帮助排出乳汁。

4.若有乳头擦伤、皲裂,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裔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5.断乳时应先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和次数,再行断轴)断乳前可用生麦芽60g,生山楂60g,煎汤代茶,并用皮硝60g装入纱布袋中外敷。

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可减少活动牵痛,破溃后可防止袋脓,有助于加速疮口愈合。

细目三-乳漏

(一)病因病机

乳房部漏管,多因乳痈、乳发失治,脓出杨;或切: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而形成;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所致三,乳晕部漏。管,,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脂瘤染毒溃脓,疮口久不愈合而成。

(二)外治法

(1,)腐蚀法:先用提脓去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须使创面从基底部长起。

(2)垫棉法:适用于疮口漏乳不止和乳房部乳漏脓腐脱尽后,以促进疮口愈合。

(3)切开疗法:适用于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乳晕部乳漏手术的关键是切开通向.乳头孔的漏管或扩张的乳腺导管。切开后创面用药同腐蚀法。

(4)挂线疗法:适用于深层漏管,常配合切开疗法。

细目四乳癖

(一)概念与特点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25 -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二)病因病机

1.南于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可导致肝气郁,气机阻滞,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

2.因冲任失调,气血瘀滞,或阳 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三)临床表现

好发病年龄在25-b 45岁分,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也有刺痛或牵拉痛者。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圾胸胁部或肩背部。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肿块的大小不。一般直径在1  - 2cm,大者可超过3cmo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还可伴有乳头溢液,呈曰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ro思者还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四)  内治法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1.肝郁痰凝证

主症: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2.冲任失调证

主症: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坊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细目五乳核

(一)特点与临床表现

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其特点是好发于20 – 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 卵,质地 坚实,边界清楚,表面 光滑,推之舌动。

(二)辨证论治

对单发乳核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对多发或复发性乳核可试用中药治疗,可起到控,制肿块生长,减少肿块复发,甚至消除肿块的作用。

1.肝气郁结证

主症: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叹息占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加减。

2.血瘀痰凝证

主症: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姑、海藻。月经不调兼以调摄冲任。

细目六   乳岩

(一)发病情况与特点

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晚的妇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一般在40 –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常为乳房内无痛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粘连,出现病灶中心酒窝征,个别可伴乳头溢液。后期随着癌肿逐渐增大,产生不同程度疼痛,皮肤可呈橘皮样水肿、变色;病变周围可出现散在的小肿块,状如堆栗;乳头内缩或抬高,偶可见到皮肤溃疡。

晚期:乳房肿块溃烂,疮口边缘不整齐,中央凹陷似岩穴,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渗紫红血水,恶臭难闻。癌肿转移至腋下及锁骨上时,可触及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的肿物,以后渐大,互相粘连,融合成团,继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憔悴等恶病质貌。

(三)辨证论治

早期诊断是乳岩治疗的关键。,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多用于晚期患者,特别对手术后患者有良好的调治作用,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或延长生存期。

1.肝郁痰凝证

主症: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2.冲任失调证

主症:经事紊乱,素有经前期乳房胀痛信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乳房结块坚硬。,舌淡,苔薄,脉弦细。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占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3.正虚毒炽证

主症: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d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次食少进,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方药 八珍汤加减。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清热解毒之品。

4.气血两亏证

主症: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皖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时流渗液,发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d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益气血,宁心安神。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味。

5.脾虚胃弱证

主症: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u治法:健脾和胃。方药: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

(四)乳岩与乳癖、乳核的鉴别

1.乳癖

好发于25’– 45岁女性;月经期乳房疼痛、胀大,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

2.乳核

多见于20 – 25岁的女性,肿块多发生于一侧,形如丸卵,表面坚实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病程进展缓慢。

第七单元   

细目一概论

缕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而逐渐形成。

1.气滞

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癥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

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 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痰火郁结

肝郁胃热,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鎏,热毒灼津为痰,痰火凝聚,搏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

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脉主一身之阴经。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可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细目二气瘿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原因是:一为忧恚,二为水土。外因平素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内因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升降障碍,营运阻塞。此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亦能引起。

(二)临床表现

女性发病率较男性略高。一般多发生在青春期,在流行地区常见于入学年龄的儿童。初起时无明显不适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较平坦,质软不痛,皮色如常,腺体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如肿块进行性增大,可呈下垂状,自觉沉重感,可压迫气管、食管、血管、神经等而引起各种症状。

(l)压迫气管,比较常见。自一侧压迫,可使气管向他侧移位或变弯曲;自两侧压迫,气管变为扁平,由于气管内腔变窄,呼吸发生困难。

(2)压迫食管i可引起吞咽不适感,但不会引起梗阻症状。(3)压迫颈深部大静脉,可引起头颈部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现颈部和胸前表浅静脉的明显扩张。(4)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带麻痹,患者声音嘶哑。

(三)内治法及预防

1.内治法肝郁气滞证主症:颈部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随喜怒消长,皮色如常,质软无压痛,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2.预防(1)在流行地区内,除改善水源外,应以碘化食盐作集体性预防,。(2)经常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佐餐,尤其在怀孕期和哺乳期。(31)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细目三肉瘿

(一)概念、特点及病因病机

肉瘿是瘿病中较常见的-种,其临床特点是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围,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其病因病机是由乎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或忧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运化,痰湿内蕴。气滞、湿痰、瘀血随经络而行,留注于结喉,聚而成形,乃成肉瘿。

(二)辨证论治

1.气滞痰凝证

主症:颈部4侧或两側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不红不热,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如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奋刚个>Fq。骨,薄腻,脉弦滑。治法:理气解郁,化囊软坚。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i真

2.气阴两虚证

主症: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常伴有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月经不调,手部震颤等。舌红,苔薄,脉弦。

台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细目四石瘿

(一)含义与特点

瘿病坚硬如石不可移动暑,称为石瘿。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二)痛因病机与诊断

1.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则血瘀,瘀血与痰湿凝结,上逆于颈部而成。亦有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来。

2.诊断

(1)临床表现: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女多于男,或既往有肉瘿病史。颈前多年存在的肿块,生长迅速,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并可出现吞咽时移动受’限可可倦有疼痛,若颈丛神经浅支受侵,则耳、枕、肩部剧痛()若肿块压迫,引起喉头移位或侵犯喉部神经时,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甚或发生声音嘶哑。若侵蚀气管造成溃疡时,可有咳血。颈部静脉受压时,可发生颈部静脉怒张与面部浮肿。

石瘿的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有时颈部出现的淋巴结肿大,往往是一些微小而不易触及的乳头状腺癌的最初体征。血行转移多出现在肺和骨。

2)辅助检查:甲状腺同位素131碘扫描,多显示为凉结节(或冷结节),进行,B型超声、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原则

石瘿为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

第八单元   瘤、岩

细目一概论

(—)中医学认识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二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瘕范畴。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 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喦”“巖”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

(二)病因病机

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 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导致瘤、岩的发生。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减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气。”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三)辨证论治和常用药物

1.气郁痰凝证

局部肿块硬韧,尚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痛。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细弦。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用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三常用药物有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川贝母、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2.寒痰凝聚证

局部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弹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伴周身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而滑。治宜温经散寒,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万灵丹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熟地黄、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乌药、全蝎、浙贝母、法半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3.毒热蕴结证

肿块增大,压痛,患处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血水,痛,妞火燎,分泌物有恶臭味。 伴发热、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用五味?肖毒饮合当 归芦荟丸加减。常用药物有十大功劳、黄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黄连、黄芩、夏枯草、鳖甲、七,叶一枝花、龙葵、半边莲、川贝母、胆南星、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4.气血瘀滞证

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自觉疼痛或刺痛及胀痛,局部青筋显露6 伴胁胀不适、易烦躁。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红花子、五灵脂、兰棱、莪术、水蛭、虻虫、地鳖虫、乳香、没药、苏木、鬼箭羽等。

5.正虚邪实证

多见乎岩的晚期。肿块增大,增多,有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渗流血水,疮面灰暗,高低不平,易出血,久不收口。伴全身消瘦、发热、面 色咣白、身体倦怠、不思饮食等。舌质淡红,苔薄而微黄或少苔、无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血,解毒散结。方用保元汤或生脉饮合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西洋参、人参、生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沙参、麦冬、制首乌、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半枝莲、蒲公英、半边莲等。

(四)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切忌七情过度。

2.保护与改善环境,有效防止污染,避免接触放射与化学毒性物质。

3.对于肿块及溃疡等要及时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对癌瘤病人重视精神护理,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负担。

5.戒烟限酒,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有益于抗病能力的提高。

细目二血瘤

(一)概念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二)诊断

1.毛细血管瘤

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部分在5岁左右自行消失,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质软可压缩,色泽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抬手复原。

2.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状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I肿物有很大压缩性,可因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高而缩小,在瘤内有时可扪及颗粒状的静脉石硬结,外伤后可引起出血、继发感染,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三)治疗

瘤体局限者可行手术切除,中医可辨证论治,或配合外治和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1)心肾火毒证,主症:多见于初生婴儿。肿块大小不一,色泽鲜红,边界不清,不痛不痒。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妒

2)肝经火旺证

主症: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呈红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发生胀痛。可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祛瘀解毒。

方药:丹栀逍莲散合清䏤净荟丸加减

3)脾统失司证

主症: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 色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解毒。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

(2)外治1)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2)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1次,以促其消散。3)若肿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2.其他疗法

(1)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液加1010普鲁卡因按1:1混合后注入瘤体,缓慢注入,至整个瘤体稍高起为止。每次用药 3 – 6mL。隔1 周可再注射1次。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可用消痔灵 2份,普鲁卡因1份,如上法进行注射。

(2)手术疗法:孤立病变可行手术切除。对病在头面部者要注意美容,以防术后瘢痕过大。(3)冷冻疗法:对于浅表较小的血瘤可采用冷冻方法治疗。

(4)放射疗法: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瘤也可应用放射治疗。

细目三肉瘤

肉瘤是发于皮里腰外、田腻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特点是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

细目四失荣

(一)概念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而命名。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二)病因病机

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如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络,则结为肿块;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痰瘀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可发为本病。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b病变开始时多为单发结节,可活动;后期肿块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融合成团块或联结成串,‘表面不平,固定不移。一般无疼痛,但合并染毒时,可有压痛QB久癌肿溃破,疮面渗流血水,高低不平,形似翻花状。其肿痛波及范围可向面部、胸部、肩背部扩展。

(四)辨证论治

1.气郁痰结证

主症:颈部或耳前、耳后有坚硬之肿块,肿块较大聚结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有轻度刺痛或胀痛,颈项牵扯感,活动转侧不利,患部皮色暗红微热,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化痰开郁方。

2.阴毒结聚证

主症:颈部肿块坚硬,不痛不胀,尚可推动,患部初起皮色如常,以后可呈橘皮样变,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加减。

3.瘀毒化热证

主症:颈部岩肿迁延日久,肿块迅速增大,中央变软,周围坚硬,溃破后渗流血水,状如翻花,并向四周漫肿,范围可波及面部、胸部、肩背等处,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4.气血两亏证

主症:颈部肿块溃破以后,长期渗流脓血,不能愈合,疮面苍白水肿,肉芽高低不平,胬肉翻花,伴低热,乏力,消瘦等,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解毒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细目五  肾岩

(一)含义

阴茎属肾,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由于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去皮之石榴,如花瓣翻开,故又称“肾岩翻花”。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癌。

(二)病因病机

肾岩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

1.湿浊瘀结

闲肾气内虚而不能主阴茎,外感寒湿邪毒或肝经湿热之邪乘虚下注阴茎,使湿热浊邪结于前阴,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

2.火毒炽盛

湿热浊邪瘀久化热成毒,肝胆之火或心火移热于小肠滞于阴茎,皆可使阴茎发生肿块 P结节,热盛则肉腐,则结节可溃烂、翻花。

3.阴虚火旺

素体肝肾亏虚,加之火毒日久耗散阴血蘀液,阴虚火旺,则发生低热、贫血、消瘦等症状。

(三)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初起时在包皮系带附近、阴茎头部、冠状沟部或尿道口处,可见丘疹、红斑、结节、疣状增生等,逐渐增大,刺痒,甚至破溃,状如翻花石榴子样,并有恶臭分泌物,疼痛加重,严重者阴茎溃烂脱落。患者约有30c/o以上发生淋巴结转移,以腹股沟淋巴结最多见,但也可波及髂外及直肠周围淋巴结等。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

2.辅助检查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或其他疗法。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