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1)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 女性的生理特点
细目一月经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妇人月水》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规律月经的建立是生殖功能成熟的主要标志。
(一)月经的生理表现
1.月经初潮
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 年龄多在13 -14岁,即“二七”之年,可早至11 - 12岁,迟至16岁。月经初潮的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推迟,而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月经初潮正常或提早。
2.月经周期
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 – 35天,平均 28天。“经贵乎如期”,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一般不应提前或推后1周以上。
3.经期
经期即月经持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多数为3 -5天。第一天经量不多,第、三天经量最多,第三日后渐少,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
4.月经的量、色、质
月经量一般30- 50mL为适中,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5.月经期表现
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这是由于经前冲任气血充盛,气血变化较剧,子宫血流量增加,气机易于郁滞的结果,一般经来自消,不作病论。
6.绝经
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 -55岁。此外,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摹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这些均是特殊生理现象,若无不适,不影响生育,可不作病论。若伴有子宫发育不良,或影响生育者,则要及早诊治。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臼:“女子七岁,肾气盔,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妇人以血为基本。”《女科撮要》也说: “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这是对月经产生机理的基本阐释。
L.脏腑与月经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fn.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的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三月经的》O生,肾起主导作用,与肝、脾关系尤为密切。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肾蔑精,主生殖:精,是禀受子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口肾藏精,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功能\,精藏于肾,,依赖于肾气的贮藏作用和施泄作用发挥其主生殖的生理功能。
肾为天癸之源: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内,肾式初盛,天癸尚微;肾气既盛,天癸蓄极泌至,月事以时下。此后,随肾式的充盛,每月天癸泌至,呈现消长盈亏的月节律,经调而子嗣o-其后又随肾气的虚衰,天癸亦渐竭,经断无子。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广聚脏腑之血,使子宫满盈;任脉为阴脉之海,使所司之精、血勺津液充沛o-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若任虚冲衰则经断而无子,故冲任二脉直接关系月经的潮与止。肾经与冲脉下行支相并,与任脉交会于关元,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故冲任之本在肾占
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然“血之源头在于肾”,气血久虚,常须补肾益精以生血。《冯氏锦囊秘录》说:“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皿乙根,肾巾之真阴也。”阐明了肾有阴阳二气,为气血之根。肾与胞宫相系:胞官罚月经,肾与胞宫相系。《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难经》曰:“命者……女子以系胞,肾与胞宫相系,肾司开阖,亦主子宫的藏泄有傲。
肾与脑髓相通:肾主骨生髓通脑,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月经的产生,亦离不开脑的调节。
肾为五脏阴 阳之本:肾气谪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是通过肾中阴 阳来实现的。,《景岳全书·命门叙》说: “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医贯》指出:“五脏之真,惟肾为根。”说明肾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和肾与他脏的关系真真;肾阴 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正常。
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傅青主女科》称“经本子肾”,“经水出诸肾”。
(2)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乄,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疏泄气机IN作用。脏腑所化生之血,除营养周身外,则贮藏于肝6在月经的产生中,肝血下注冲脉,‘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的调节。肝经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督脉交会于百会,肝通过冲、任、督与胞宫相通,而使子宫行使其藏泄有序的功能。
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为子母之脏。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的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一开一阖,共同调节子宫,使藏泄有序,经候如常。
(3)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6-又脾主运化,主中气,其气主升,具有统摄血液,固摄胞宫之权。脾气健运,血循常道,血旺而经掘。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乃多气多血之腑,足阳明胃经与冲脉会于气街,故有“冲脉隶于阳明”之说。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盛,月事以时下。
(4)心: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指:“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又通过胞脉与胞宫相通。《右室秘录》指出,胞宫为心肾接续之关,心气下通于肾,心肾相交,血脉流畅,月事如常。
(5)肺: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如雾露之溉,精微下达于胞宫,参与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2.天癸与月经
天癸,男女皆有,-是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对妇女来说,“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它使任脉所司的精、血、津液旺盛、充沛、通达,并使冲脉在其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而血盛,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满溢,月经来潮。“七七”之年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天癸竭,导致经断,形坏而无子。故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
3.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然气为血之帅,血为戈之母,血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周流。气血均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候如常(i,气血“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灌溉一身”,维系机体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脏腑、经络行使在月经产生中功能活动的基础。
4.经络与月经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醋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d与妇女的生理、病理关系最大的是肾、肝、脾三经,,尤其是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其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起源、循行路线和各自的功能对十二经脉气血运行起蓄溢和调节作用,并联系子宫、脑、髓等奇恒之府发挥作用。
(1)循行路线:冲、任、督三脉同起子胞中,一源而三歧。带脉环腰一周,络胞而逝冲、任、督、在下腹部的循经路线正是女性生殖器官所在部位,冲、任、督、带经气参与月经产生的活动。
(2)功能作用:冲、任、督、带四脉具有如湖泽一样的蓄存功能。如《难经·二十八难》曰:“奇经八脉者……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更明确 地指出: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流溢于奇经,使奇经蓄存着充盈的气血发挥各自的功能:“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 “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督脉属肾络脑;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5.子宫与月经
在肾、天癸调节下,冲任二脉广聚脏腑之精血津液,受督带调约,协调作用于胞宫。胞宫主司子宫,子宫为血海,血海由盛而满,由满而溢;子宫主行月经,血溢子宫,月经来潮。月经产生的过程是女性生殖生化的过程,月经生理现象是生殖功能正常的标志,月经周期是女性生殖周期。其中肾、天癸、冲任、胞宫是产生月经的中心环节,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调节月经的产生。现代中医称之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细目二 妊娠与产育
(一)妊娠机理
《女科正宗·广嗣总论》说:“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概括了受孕的条件。男精壮包括正常的性功能及正常的精液;女经调包括正常的月经及排卵等。‘对于受孕的时机,:《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引袁了凡言则一语道破:“凡妇人二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也:”由 此可见,受孕的机理在乎男女肾气充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精壮经调,适时和合,便成胎孕。胎孕在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的协调和滋养下,蕴藏在“子处”即子宫内,逐渐发育成熟至足月分娩。。
(二)妊娠期生理现象
1.月经停闭
生育期有性生活史的健康妇女,月经一贯正常而突然停经,首先应考虑妊娠。妊娠后,阴血下聚冲任。子宫以养胎,上营乳房以化乳,子宫藏精气而不泻,月经停闭不潮。
2.早孕反应
孕后常出现胃纳不香,或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呕,或择食的早孕反应。孕后气血下注子宫以养胎,机体气血相对不足,则易出现倦怠、思睡、头晕等不适。:—般不影响工作,3,个月内逐渐消失。
3.妊娠滑脉
妊娠后出现脉滑,是中医候胎的重要依据之一。早在《素间,阴 阳别论》就指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候肾,肾藏精主生殖,妊娠以后,肾旺荫胎,故肾脉应指有)90r《胎产心法》说:“凡妇人怀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妊娠脉,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伹若肾气虚弱,气血不足,或年岁已高的妇女有.孕,滑脉常不明显。若精血不足者,孕后可出现沉涩或弦细脉占,因而切脉固可作为妊娠诊断之一助,但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妊娠检查方能确诊。
4.乳房变化
乳房自孕早期开始增大、发胀1真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乳晕加大变黑。
5.子宫增大
早孕四十多天,可扪及子宫增大变软,子宫颈呈紫蓝色而质软。妊娠8 周时,子宫增如非孕时的2倍。妊娠12 周,子宫增大如非孕时的3倍,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
6.下腹膨隆
妊娠3个月以后,宫底随妊娠进展逐渐增高。手测子宫底高度可候胎之长养。
7.胎动、胎心
胎儿在子宫内冲击子宫壁的活动称胎动。一般在妊娠4个月开始自觉有胎动,有时在腹诊时可以触到或看见胎动。孕 5个月后,可用一般听诊器在孕妇腹壁听到胎心。
8.胎体
妊娠20 周后可经腹壁触到子宫内的胎体。随妊娠进展胎体各部分日益明显,可通过四步触诊查清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每次妊娠一般一胎。若一孕二胎者称“双胎,”或“骈胎”,一孕三胎称“品胎”。
(三)-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妊娠全程40 周,即 280天。现代推算预产期的公式是: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四)恶露的概念及持续时间
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持续3 -4天;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7 -10天;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2 -3 周干净。
(五)哺乳期的最佳断乳时间
顺产者,产后30分钟即可在产床上首次哺乳,令新生儿吮吸乳头,以刺激乳房尽早泌乳,促进母体宫缩,减少产后出血。提倡实行母婴同室,建立母子亲密的感情。让婴儿吸吮免疫价值高的初乳,可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胎粪排出。哺乳期大多月经停闭,少数也可有排卵,月经可来潮,故要采取工具避孕法避孕。断乳以产后10 -12个月为宜。必须指出的是,在停止哺乳后,务必用药物回乳,以免长期溢乳发生月经病、乳病。
第二单元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病因
(一)寒、热、湿邪
当自然界气候反常,风、寒、暑、湿、燥、火(热)出现异常变化,即成为致病因素,合称为“六淫邪气”。 六淫致病属外感病范围。此外人体阴阳的盛衰,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的失常,五行的胜复,也表现出类似六淫邪气的特点。这种邪从内而生,又以五脏病变为主,故称之为“内生五邪”。六淫与五邪中与妇科关系密切的是寒、热、湿邪。
1.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主凝滞,易使气血阻滞不通。寒邪致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是指寒邪由外及里,伤于肌表、经络、血脉,或经期、产后血室正开,寒邪由阴户上客,入侵冲任、子宮,进而发生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产后身痛、不孕症等病证。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命火不足,或阴寒之气不散,故内寒的产生,与肾脾阳 虚关系最大。内寒致病一是由于失于温煦,因而出现各种虚寒之象和血脉收缩、血流迟滞之征象;二是由于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化阴,代谢障碍,产生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阳气的温煦和气化功能减退,常导致闭经、多囊卵巢巢综合征、月经后期、痛经、带下病、子肿、宫寒不孕。
2.热邪
热为阳邪,其性炎i:,故热邪伤人,以高热扰乱神明等上部症状多见;又热邪易耗气伤津,损伤正气,津液亏乏,故出现机能减退之证;热邪易生风动血,所谓“热极生风”,可出现抽搐;热迫血行,故可出现出血之证。热邪致病,也有外热、内热之异。外热为外感火热之邪,尤其是月经期、孕期、产褥期,热邪易乘 虚而入,损伤冲任,发为经行发热、经行头痛、妊娠小便淋痛、产后发热等病证;热邪结聚冲、任、胞中,使气血壅滞,“热盛则肿”“热盛肉脚”,则发为产褥热、盆腔炎或盆腔脓肿、阴疮、乳痈等病证。内热又称“火热内生”,若伤及冲任,迫血妄待,可发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胎沥、产后恶露不绝、阴疮等病证。
3.湿邪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患部熏着,病情缠绵;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也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如气候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或经期,产后冒雨涉水,湿邪内渗致病e真湿留体内日久,又可随体质的阴 阳盛衰而发生寒化或热化,导致带下、阴痒或盆腔炎等。内湿,主要是由脾的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下降引起的水湿狡浊在体内蓄积停滞致病d湿浊既停,极易困阻脾阳,而形成脾生湿、湿困脾、脾伤及肾或湿聚成痰的病机转归。湿为有形之邪,随着湿邪留滞的部位、时间不同,分别发生经行浮肿、经行泄泻、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带卡病、子肿、子满、产后身痛、不孕症等。
(二)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是人类对外界刺激因素在精神情志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情志体现。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度的情志,能抒发情感,有益健康。七情太过,如突然、强烈、持久地作用于人体,超过了机体抗御或自我调节范围,则导致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失常,属病理上的七情内伤。情志因素的病机复杂,关量肄为“气机逆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病又可及血。肝藏血,主疏泄,情志因素最易导致气血失调和肝的功能失 常而发生妇科疾病。情志因素导致妇科病,以怒、思、恐为害尤甚。
1.怒
郁忿怒,使气郁气逆,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痛经、不孕、癥瘕。
2.思
忧思不解,每使气结,发为闭经、月经不调、痛经。
3.恐
惊恐伤肾,每使气下,可致月经过多、闭经、崩漏、胎动不安、不孕。妇科病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可导致情志异常。例如:闭经、崩漏‘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等常引起情绪低落、焦虑、悲伤;妇人脏阴不足常导致喜悲伤欲哭伊
(三)生活失度
1.房事所伤
包括房劳多产、房事不禁、房事不洁等方面。房劳是指因房事不节、淫欲过度或过早结婚、耗精伤肾所产生的病理状态。多产是指过多地产育,足以耗气伤血,损伤冲任、胞宫、胞脉、胞络以及耗精伤肾。精、气、神乃“人生三宝”,三者各司其职,但以精为根基。房事不禁如孕期可致流产二早产或感染。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阴阳交合,精浊与血相结为邪,影响冲任、胞宫,可发生妇科疾病。房事不洁,虫邪或邪毒入侵外阴、阴道、胞宫,易发生经、带、胎、产、杂病,尤其是房事不洁,多性伴侣,更容易发生性传播疾瘸,危害健康及社会。
2.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若饮食失宜,易发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崩漏、胎萎不长、妊娠贫血、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节食太过,亦可致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
3.劳逸失常
妇女在月经期、孕期、产褥期特别要注意劳逸结合。《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力、劳神过度,足以伤气,损伤心、脾、肾的功能,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孕期过劳可致流产、早产;产后过劳可导致恶露不绝、缺乳和子宫脱垂。过于安逸又影响气血的运行,“逸则气滞”,发生月经不调或难产。
4.跌仆损伤
妇女在孕期生活不慎跌仆损伤,如撞伤腰腹部,奇致堕胎、小产或胎盘早期剥离;若,蠢伤头部,可引起经行头痛、闭经或崩漏;若跌仆损伤阴户,可致外阴血肿或撕裂。多次手术、术后创伤、感染,可直接损伤子宫、胞脉、胞络,发生经、带、胎、产诸病。
此外,嗜烟酗酒或经常夜生活均影响生物钟的讽节,导致月经失调、闭经、流产、,不孕。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被现代人称为‘生活方式病“。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防治妇科病有重要意义。
(四)体质因素
体质形成于胎儿期,受之于父母。明代张景岳称之为“禀赋”。到了清代的《通俗伤寒论》才出现了“体质”一词。历代名称虽异,但所指相同,已经认识到体质受之于先天父母,并受后天影响。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辨证论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肾主先天,支主生殖,体质体现了中医形神统一观,精神面貌、性格、情绪等对体质的识別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病因学说之一的体质因素在妇产科疾病中甚为重要,因女性有特殊的体质特点。《灵枢·五音五味》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占”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强调“妇人以血为基本”,这是对女性体质特点的高度概括《故治疗需时时顾护精血即属其例。
妇科疾病与体质关系密切。如妇女先天肾气不足,在青春期常发生肾虚为主的子宫发育不良、月经后期,闭经、崩漏,痛经、月经过少、多囊卵巢综合征;在生育期容易发生月经后期、闭经、崩漏、胎动不安、滑胎、不孕症;更年期易出现早发绝经现象。又如素性忧郁,性格内向者,易发生以肝郁为主的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前后诸证、痛经、经断前后诸证、子晕、子痫、不孕、阴痛等。如素体脾虚气弱,又常导致脾虚为主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子肿等病证。虽感同样的湿邪,体质不同,可以寒化或热化,表现为不同的证型。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病因,如免疫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可导致妇科疾病。同时一些病理产物如瘀血、痰饮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转变为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细目二 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常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均可导致妇产科疾病,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肾、肝、脾三脏。
1.肾的病机
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肾有阴阳二气,为水火之宅。五脏的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肾阴肾阳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1)肾气虚:是指肾的气化封藏、摄纳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肾气的盛衰与天癸的至与竭直接关系到月经与妊娠。冲任之本在肾,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致精不化血,冲任血海匮乏,可发生闭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不孕等;肾气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肾气虚,胎失所系,冲任不固,可致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肾气虚,摄纳或系胞无力,则致胎动不安、子宫脱垂。
(2)肾阳虚:是指全身机能低下,温煦、气化及兴奋施泄作用减弱的病理状态。肾阳虚,命门火衰,冲任失于温煦,下不能暖宫,胞宫虚寒,可致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宫寒不孕;肾阳虚,命门火衰,上不能暖土,水湿下注,发为经行浮肿、经行泄泻、子肿、子满;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 常,湿聚成痰,痰浊阻滞冲任、胞宫,可致月经后期、闭经、不孕;肾阳虚,气化失常,水湿下注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发为带下病;肾阳虚,兴奋施泄功能减退,可出现性冷淡、闭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阳虚,血失温运而迟滞成瘀,血瘀阻碍生机加重肾虚,而发生肾虚血瘀,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更为错综复杂的妇产科病证。
(3)肾阴虚:是指肾所藏的阴精不足及由此发生的病理变化。肾阴虚精血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肾阴 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致痛经、妊娠腹痛或不孕症;若阴 虚生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经间期出血、胎漏、胎动不安;若肾阴虚,孕后阴血下聚冲任以养胎元,致令阴虚益甚,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发为妊娠眩晕,甚或子痫等。阴损可以及阳,阳损可以及阴,若病程日久,往往可导致肾阴 阳两虚,上述病证可以夹杂出现。
2.肝的病机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体阴而用阳,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血量的生理功能,肝又有易郁、易热、易虚:易亢的特点。妇人以血为基本,若索性忧郁,或七情内伤,或他脏病变伤及肝木,则肝的功能失常,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影响冲任,导致妇产科疾病。
(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血为气滞,瘀阻冲任,发生痛经、经行乳房胀痛、闭经、妊娠腹痛、缺乳、不孕症、盆腔炎;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则可发生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化热化火,热扰冲任血海,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气火上炎,则发为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情志异常、乳汁自出;肝郁犯胃,胃失和降,可发生妊娠恶阻。
(2)肝经湿热: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之邪下注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可发生带下病、阴痒。湿热蕴结胞中,或湿热瘀结,瘀阻冲任,冲任不畅,发生盆腔炎、癥瘕、不孕症等。
(3)肝阴不足: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若素体肝肾阴 虚,或失血伤阴,或热病伤阴,肝阴不足,冲任亏虚,血海不盈,可致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症等;肝血不足,经前、经时、孕期阴血下注冲任血海,阴血益虚,血虚生风化燥,发生经行风疹块、妊娠身痒。
(4)肝阳上亢:肝血素虚,经前或孕后阴血下聚冲任、胞宫,阴血益亏,肝阳偏亢,出现经前 头痛、经行眩晕、子晕;阴 虚 阳亢,阳化风动,肝火愈炽,风火相扇,发为子痫。
3.脾的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气而统血。(1)脾失健运:脾气素虚,或饮食失宜、劳倦过度伤脾,或木郁侮土,脾虚气弱,健运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而脾虚血少,冲任亏虚,血海不盈,可出现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萎不长,产后缺乳;或素体阳 虚,或过食寒凉生冷,或膏粱厚味损伤脾阳,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湿流注下焦,湿聚成痰,痰湿壅滞冲任、胞宫,可出现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症、癥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损伤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发生带下病。(2)脾失统摄:脾气虚弱,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亏虚而不固,可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乳汁自出。(3)脾虚下陷:脾气虚而下陷,则可见月经过多;崩漏、阴挺。脾与胃互为表里,如脾胃虚弱,孕后经血不泻,冲气偏盛,循经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发为恶阻。
4.心的病机
若忧愁思虑,积郁在心,心气不得下通于肾,胞脉闭阻,可出现闭经、月经不调、不孕;心火偏亢,肾水不足,则水火失济,出现脏躁、产后抑郁等。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愈虚,阴不济阳,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可致妊娠心烦,心火偏亢,移人小肠,传人膀胱,发为子淋。 5.肺的病机
肺主气,主肃降,朝百脉而输精微,通调水道。若阴虚火旺,经行阴血下注冲任,肺阴益虚,虚火灼伤肺络,则出现经行吐衄;若肺失宜降、不能通调水道,可引起子嗽或妊娠小便异常、产后小便异常。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是相生相克互相影响的,与妇科关系最密切的肾、肝、脾之间更是难以分割,常出现肾虚肝郁、肝郁脾虚、肾脾两虚、肾虚血瘀、肾虚肝郁脾虚等复杂的病机,故应在错综复杂的正邪斗争中抓住主要的病机并做动态的因果转化的观察。
(二)气血失调
妇女经孕、产弋乳的生理活动均以血为本又需耗血,致使机体处于帆常不足,相对气常有余的状态。由于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病可以及血,血病可以及气,所以临证时既要分清在气在血的不同,又要注意气和血的相互关系。
1.气分病机
气分病机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的不同。
(1)气虚:是指气的能量不足及由 此引起气的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伤气,或久病大病正气受损,或肺、脾、肾的功能失常,影响气的生成,而发生妇—科诸疾。如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出现经行感冒、产后自汗、产后发热;中气虚或肾气虚,均可致冲任不同,发生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乳汁自出。
(2)气陷:㖷指中气虚而下陷的病理,可发生子宫脱垂、崩漏。
(3)气滞:是指气推动血和津液的运行不畅,导致相应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状态。如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则冲任血海阻滞,可发生痛经、闭经、月经先后无定期、未孕症等;气行不畅,津液停滞,可致水湿不化,痰湿内生,发生经行浮肿、子肿、闭经、不孕症;气郁化火,火热之邪上扰神明,下迫冲任血海,可发生经行情志异常、产后抑郁、脏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等。
(4)气逆:是指气升降失常,上升太过的病理。肺主气主肃降,肺气上逆,可发生子嗽占胃气宜降,若胃气上逆,可致经行呕吐、恶阻。
2.血分病机
(1)血虚:血虚是指阴血匮乏、血的营养与滋润功能不足的病理状态。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血虚可致冲任血海匱乏,不能由满而溢,或失于濡养,可发生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妊娠腹痛、胎动不安、滑胎、胎萎不长、产后缺乳、产后身痛、产后血劳、不孕症等诸多妇科病。
(2) 血瘀:是指血液停积,血流不畅或停滞;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过程。血寒、血热、血虚、气滞、气虚、出血、久病、肾虚等均可导致血瘀,进而发生痛经、闭经、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胎动不安、异位妊娠、产后腹痛、恶露不绝、产后发热、不孕症、癥瘕等。
(3)血热:是指血分伏热,使脉道扩张,血流加快,甚至迫血妄行的病理状态。若因素体阳盛血热,或过食辛热或误服助阳暖宫之品,或外感热邪,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出现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漏、产后发热;若肝郁化热,热性炎上,可致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若索体阴虚,经、孕、产、乳数伤于血,阴血益亏,阴 虚生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发生月经先期、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
(4)血寒:是指血脉凝滞收引、机体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血寒常因经期、产后正气不足。感受寒邪,寒凝冲任、胞宫,或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血为寒凝,冲任失畅,功能减退,发生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宫寒不孕症等。
气血互相滋生,互相依存,故在病机上往往气病及血,血病及气,血气不和,气血同病,虚实错杂,常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等病机。
(三)冲、任、督、带损伤
妇产科疾病的病理机制与其他各科的区别,在乎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冲、任、督、带、胞宫、胞脉、胞络或生殖轴。
1.冲任损伤
任通冲盛才有正常的月经与妊娠。冲、任二脉皆起乎胞中,环绕唇口。“冲为血海”,“为十二经脉之海”,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 “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肝、脾、肾会于曲骨、中极、关元,因此任脉对人身的阴经有调节作用。)(癸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及衰老的影响,主要通过冲任二脉以实施,因此冲任损伤必然导致妇产科诸疾。冲任损伤有寒热虚实和不调之异。
(1)冲任亏虚: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失血伤阴,导致冲任号虚,血海不盈,发生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不孕症。
(2)冲任血热:素体阳盛血热,或过食辛热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亦有肝郁化热或阴虚生内热者,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产后恶露。
(3)冲任寒凝:素体阳虚,寒从内生,或经期冒雨涉水,寒邪从肌肤客于冲任。寒主收引,主凝滞。寒凝冲任,影响气血生化及运行,发为月经后期、痛经、妊娠腹痛、不孕症等。
( 4)冲任阻滞:素体脾虚湿盛,痰湿内生,流注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合阴阳,或气滞、寒凝、热灼致瘀,均可阻滞冲任、胞宫,发为痛经、月经后期、闭经、癥瘕、不孕症。(5)冲任失调: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封藏失司。抑郁恚怒伤肝,疏泄无度。若肾虚肝郁,则开阖失宜,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发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2.督脉虚损
督脉与肾、心、肝的关系密切,督脉行背,与足太阳相通,“贯脊属肾”,得命火温养;“上贯心入喉”,得心火之助;又与肝脉“会于颠”,得肝阳以为用。故称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宫,交会于龈交穴,二脉协同调节人身阴 阳脉气的平衡,维持胞宫的生理功能。如外感六淫邪毒,内伤脏腑气血,损伤督脉,致督脉虚损,则发生妇科病。如《素问·骨空论》所言:“督脉……此生病……其女子不孕。”督脉阴 阳平衡失调可致闭经、崩漏、经断前后诸证、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3.带脉失约
带脉束腰一周,约束诸经。《血证论》指出:“带脉下系胞宫……属于脾经。”从循行路径看。横行之带脉与纵行之冲、任、督间接相通并下系胞宫。带脉的功能主要是健运水湿,提摄子宫,约束诸经。 故带脉失约可导致带下病、胎动不安、滑胎、子宫脱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