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4)

第二十五单元 头面躯体病证

(一)头痛

1.辨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颠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应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为太阳头痛,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者为阳明头痛,两侧头部疼痛者为少阳头痛,颠顶痛或连于目系者为厥阴头痛。

本病又可以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1)外感头痛:主症为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若头痛连友项背,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发热,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兼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主症为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若头胀痛、跳痛、掣痛或两侧、颠顶作痛,兼心烦易怒、口苦、脉弦者,为肝阳上亢头痛;头痛昏蒙,兼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浊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同定不移,舌紫黯,脉细涩者,为瘀血头痛;头空痛、昏痛,兼神疲无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血虚头痛。

2.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3.处方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

配穴: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头痛配印堂、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头痛配太溪、太冲;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血遠头痛配脾俞、足三里。

方义:局部取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可疏导头部经气;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合谷为行气止痛要穴,善治头面诸疾,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活络止痛之效。

4.治疗操作

毫针虚朴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二)落枕

1.辨证要点

落枕常与睡眠姿势不正,或枕头高低不适,或因负重颈部过度扭转,或寒邪侵袭颈背部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

项背部强痛,低头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者,病在督脉与太阳经;颈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颈肩部压痛明显者,病在少阳经。

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颈项疼痛重着,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者,为风寒袭络;颈项部刺痛,固定不移,且有明显的夜卧姿势不当或颈项外伤史者,为气滞血瘀。

2.治法

疏经活络,调和气血。取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外劳宫、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

配穴:病在督脉、太阳经者配大椎、束骨;病在少阳经配风池、肩井。风寒袭络配风池、合谷;气滞血瘀配内关、合谷。肩痛配肩髃;背痛配天宗。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落枕的经验穴;天柱、阿是穴舒缓局部筋脉;后溪能够疏调督脉、太阳经脉气血;悬钟疏调少阳经脉气血。诸穴远近相配,共奏疏调颈部气血、缓急止痛。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先刺远端外劳宫、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一般颈项疼痛立即缓解,再针刺局部俞穴,风寒袭络者可局部配合艾灸,气滞血瘀者可局部配合三棱针点刺放血。

(三)漏肩风

1.辨证要点

本病多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肩部经筋,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手三阳经及手太阴经分别循行于肩前、肩外、肩后及肩内侧,肩部感受风寒,气血痹阻,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皆可使肩部筋脉气血不利,不通或不荣而痛。

本病以实证为主,也有本虚标实之证。疼痛以肩前外部为主者为手阳明经证,以肩外侧为主者为手少阳经证,以肩后部为主者为在手太阳经证,以肩前部为主者为手太阴经证。有明显感受风寒史、遇风痛增者为外邪内侵;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者为气滞血瘀;肩部以酸痛为主,劳累加重,或伴眩晕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2.治法

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3.处方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合谷;手少阳经证配外关;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外邪内侵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俞穴,配阿是穴,均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阳陵泉为筋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局部穴可加灸法。

(四)腰痛

1.辨证要点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

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太过等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或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均可致腰痛。

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疼痛在腰脊中部者为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两侧者为足太阳经证。

腰部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者,为寒湿腰痛;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腰部有明显损伤或陈伤史者,为瘀血腰痛;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反复发作者,为肾虚腰痛。

2.治法

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督脉病证配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方义:大肠俞、阿是穴疏通腰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循经远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

4.治疗操作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络拔罐;痛势较急者委中点刺放血。

(五)痹证

1.辨证要点

本病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肉、筋、骨。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导致痹病。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主症为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者,为行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苔薄白,脉弦紧者,为痛痹;疼痛重着,或肿胀麻木,苔白腻,脉濡缓者,为着痹;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痹。

2.治法

通络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3.处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方义:阿是穴和局部经穴能疏通患部经络气血,调和营卫,则风寒湿热等外邪无所依附,痹病自除。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痛痹、着痹者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放血,局部俞穴可加发罐法。

第二十六单元  内科病证

(一)中风

1.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

(1)中经络:主症为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斜,语言不利。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一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黯,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主症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斜。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馈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2.治法

(1)中经络: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3.处方

(1)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1)闭证

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行至颠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

取穴:关元、神阙。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神阙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4.治疗操作

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二)眩晕

1.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主症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见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兼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者,为气血两虚;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者,为肾精不足。

2.治法

(1)实证:平肝潜阳,化痰定眩。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2)虚证: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3.处方

(1)实证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海,督脉入络于脑,故选用位于颠顶的百会,清头目、止眩晕;风池亦为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既可宽胸理气。和胃化痰,又与太冲相配以加强平肝之力。

(2)虚证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方义:百会升提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肝俞、肾俞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4.治疗操作

实证毫针用泻法,虚证百会、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补法,可灸。

(三)面瘫

1.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主症以口眼斜为特点。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若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侵袭;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气血不足。

2.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部疼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方义:面部诸穴可疏通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可祛除阳明、太阳经筋之邪气,祛风通络。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肝经循行“上出额”,“下颊里,环唇内”,与合谷相配,具有加强疏调面颊部经气作用。

4.治疗操作

面部俞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不宜过重,钟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

(四)不寐

1.辨证要点

不寐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各种情志刺激及内伤因素导致火、痰等病理产物存留于体内,影响于心,使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  

主症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兼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心肾不交;夜寐多梦,易惊善恐,舌淡,苔薄,脉弦细者,为心胆气虚;难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火扰神;眠而不安,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脾胃不和。

2.治法

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少阴穴为主。

3.处方

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

配穴:为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于脑,取督脉穴百会镇静安神,舒脑安眠;安眠穴位居头部,是治疗不寐的经验效穴;心主神明,取心经原穴神门,以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和与不寐密切相关的肝脾肾三脏;跷脉主寤寐,司眼睑开阖,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两穴同用可调节阴阳跷脉以安神助眠。

4.治疗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心胆气虚者可配合灸法。

(五)感冒

1.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常与风邪或时行疫毒之邪、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卫。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同的情况下,外邪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主症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若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喷嚏,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痛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2.治法

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

配穴: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夹湿配阴陵泉;夹暑配委中。体虚感冒配足三里,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阳。

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

4.治疗操作

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商阳可点刺出血。

(六)哮喘

1.辨证要点

哮喘的发生常与外邪、饮食、情志、体虚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其发生多为痰饮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1)实证:主症为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伴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痰色黄或白,黏着稠厚,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阻肺。

(2)虚证:主症为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若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肺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虚。

2.治法

(1)实证: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虚证: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3.处方

(1)实证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可宜通肺气,祛邪外出;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俞、中府,俞募相配,调理肺脏,宣肺祛痰,止哮平喘;定喘为治疗哮喘的经验效穴。

(2)虚证

主穴:肺俞、膏盲、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方义:肺俞、膏盲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配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之气;足三里调补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4.治疗操作

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风寒及肺肾气虚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七)胃痛

1.辨证要点

胃痛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若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伤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瘀血停胃,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

2.治法

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足阳明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寒邪客胃配胃俞;饮食伤胃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配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内庭。

方义:本病病位在胃,局部近取胃之募穴中脘,循经远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远近相配,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4.治疗操作

根据虚实证候进行相应毫针补泻,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宜加用灸法。疼痛发作时可适当加强刺激,持续运针1~3分钟,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转为主,中等强度刺激。

(八)呕吐

1.辨证要点

呕吐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恼怒伤肝,横逆犯胃,或忧思劳倦,内伤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

实证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若呕吐清水或稀涎,食久乃吐,舌淡,苔薄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呕吐酸苦热臭,食入即吐,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因暴饮暴食而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者,为饮食停滞;呕吐多因情志不畅而发作,嗳气吞酸,胸胁胀满,脉弦者,为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脘痞纳呆,头眩心悸,苔白膩,脉滑者,为痰饮内停;饮食稍有不慎即发呕吐,时作时止,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弱者,为脾胃虚寒。

2.治法

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配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痰饮内停配丰隆、公孙;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方义:中脘居于胃脘部,为胃的募穴,可理气和胃止呕;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理胃肠气机,与中脘远近相配,通降胃气;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止呕要穴。

4.治疗操作

主穴毫针平补平泻法。寒气客胃或脾胃虚寒者宜配合灸法,热邪内蕴者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九)泄泻

1.辨证要点

外感风寒湿热及饮食、起居、情志失宜等均可引起泄泻。病位在肠,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胃、肝、肾有关。各种外邪及内伤因素均可导致脾虚湿盛,肠道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脾失健运是病机关键。

(1)急性泄泻:主症为发病势急,病程短,泄泻次数多,多属实证。若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身寒喜温,苔白滑,脉濡缓者,为寒湿内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肠腑湿热;泻下恶臭,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吞酸,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膩,脉滑者,为食滞肠胃。

(2)慢性泄泻:主症为发病势缓,病程较长,便泻次数较少,呈间歇性发作,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面黄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气虚弱;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阳虚衰;泄泻肠鸣,腹痛攻窜,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舌淡,脉弦者,为肝气乘脾。

2.治法

(1)急性泄泻: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慢性泄泻: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处方

(1)急性泄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内盛配神阙;肠腑湿热配内庭、曲池;食滞肠胃配中脘。泻下脓血配曲池、三阴交、内庭。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脾气虚弱配脾俞、太白;肾阳虚衰配肾俞、关元;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久泻虚陷者配百会。

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属胃经穴,又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能调理脾胃,健脾化湿止泻。

4.治疗操作

主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其他腧穴常规针刺;寒湿及脾虚、肾虚证针灸并用(肾阳虚衰者可用隔附子饼灸)。

(十)便秘

1.辨证要点

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体虚、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使肠腑壅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主症为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若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秘;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秘;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蔽苔白,泳沉迟者,为冷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虚秘。

2.治法

理肠通便。取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

配穴:热秘配合谷、曲池;气秘配太冲、中脘;冷秘配神阙、关元;虚秘配足三里、脾俞、气海,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太溪。

方义:近取大肠俞穴天枢与大肠俞同用为俞募配穴,远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治内腑,三穴同用通调大肠腑气,理肠通便;支沟宣通三焦,行气导滞,为通便之经验效穴。

4.治疗操作

毫针实泻虚补。冷秘、虚秘宜配合灸法。

第二十七单元  妇儿科病证

(一)痛经

1.辨证要点

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肾关系密切。外邪客于胞宫,或情志不舒等导致气血滞于胞宫,冲任瘀阻,“不通则痛”,为实证;多种原因导致气血不足,冲任虚损,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为虚证。疼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以绞痛、灼痛、刺痛为主,疼痛拒按,月经量少,质稠,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缓者,为实证;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以隐痛、坠痛为主,喜按喜揉,量少色淡或色黯者,为虚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缓,伴有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者,为气滞血瘀;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量少色黯,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者,为寒凝血瘀。小腹隐痛喜按,月经最少色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无力者,为气血虚弱;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月经色黯量少,伴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者,为肾气亏损。

(1)实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虚证:调补气血,温养冲任。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

(2)虚证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虚弱配气海、脾俞;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

4.治疗操作

(1)实证: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

(2)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灸。

(二)崩漏

1.辨证要点

本病多与素体阳盛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房劳多产、七情内伤等产生的湿、热、瘀有关。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脾、肾关系密切。多种原因导致的虚(脾、肾)、热和瘀,均可使子宫藏泄失常,使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从而导致崩漏的发生。

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经血色红质稠者,多为实证;经血久崩久漏,淋沥难尽,血色淡质稀者,多为虚证。月经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舌红,脉数者,为血热;月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舌黯,脉弦或涩者,为血瘀;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兼带下量多,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血色正常或有血块,兼时叹息,小腹胀痛,苔薄,脉弦者,为气郁。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苔白,脉沉弱者,为脾虚;经血色淡质清,兼腰酸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者,为肾虚。

2.治法

(1)实证:清热利湿,固经止血。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 2)虚证:健脾补肾,固冲止血。取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3.处方

(1)实证

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

配穴:血热配中极、血海;血瘀配血海、膈俞;湿热配中极、阴陵泉;气郁配膻中、太冲。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冲任,固摄经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既可健脾调肝固肾,又可清泻三经的湿、热、瘀邪,邪除则脾可统血:隐白为脾经的井穴,可健脾统血,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

(三)缺乳

1.辨证要点

缺乳病位在乳房,胃经经过乳房,肝经至乳下,脾经行乳外,故本病与胃、肝、脾关系密切真;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因而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均可导致乳少。产后乳少,乳房松软不胀,或乳腺细小者,多属虚证;产后乳少,乳房胀满而痛,乳腺胀硬,或乳房虽松软,但躯体肥盛者,多属实证。乳少汁稀,兼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者,为气血虚弱;乳少汁稠,兼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者,为肝郁气滞。

2.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取足阳明经、任脉穴为主。

3.处方

主穴:乳根、膻中、少泽。

配穴: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

方义:乳根疏通阳明经气而催乳;膻中为气会,调气通络而催乳;少泽为通乳之经验穴,三穴合用,共达催乳、通乳之功。

4.治疗操作

乳根针尖向乳基底部横刺至双乳微胀为佳;膻中向两侧乳房横刺0.5~1寸;少泽点刺出血或浅刺。气血不足者可加灸。

(四)遗尿

1.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膀胱,与任脉及肾、肺、脾、肝关系密切。多因禀赋不足、病后体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因而发生遗尿。另外,肝经热郁化火,也可迫注膀胱而致遗尿。睡中经常遗尿,多则夜数次,醒后方觉,兼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舌淡者,为肾气不足;睡后遗尿,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者,为脾肺气虚;遗出之尿,量少味臊,性情急躁,面赤唇红,或夜间咬牙,唇红,苔黄,脉数有力者,为肝经郁热。

2.治法

调理膀胱,温肾健脾。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肾气不足配肾俞、命门、太溪;脾肺气虚配肺俞、气海、足三里;肝经郁热配行间、阳陵泉。夜梦多配百会、神门。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固摄下元;中极、膀胱俞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振奋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4.治疗操作

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下腹部穴位针尖向下斜刺,以针感达到前阴部为佳。

第二十八单元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一)瘾疹

1.辨证要点

瘾疹病位在肌肤腠理,与感受风邪及脏腑气血盛衰关系密切。腠理不固,风邪入侵;或因本质素虚,食用鱼虾荤腥食物,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均可使邪郁腠理而发病。基本病机是营卫失和,邪郁腠理。

瘾疹起病急骤,皮肤突发瘙痒不止,可见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融合成片或孤立散在,淡红或白色,边界清楚,此伏彼起,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者,病情较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风团时多时少时无者,病情较缓。

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束表;风团色红,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胃肠积热;风疹反复发作,午后或夜间加剧,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者,为血虚风燥。

2.治法

疏风和营。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配穴:风热犯表配大椎、风门;风寒束表配风门、肺俞;胃肠积热配天枢、足三里;血虚风燥配脾俞、足三里。呼吸困难配天突,恶心呕吐配内关。

方义:曲池、合谷属于手阳明经穴,与肺经相表里,可通经络、行气血、疏风清热;血海、膈俞合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两组穴位相配能疏风、活血、止痒;三阴交属足太阴经,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养血活血、润燥祛风止痒。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膈俞可点刺出血。风寒束表者可灸,血虚风燥者只针不灸。

(二)蛇串疮

1.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皮部,主要与肝、脾相关。多由于情志内伤,肝经郁热,热灼皮肤,或脾虚生湿,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肌肤而成。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气血凝滞,而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初起时患部皮肤灼热刺痛、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最为常见。疱疹消失后部分病人可遗留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更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兼口苦,烦躁易怒,苔黄,脉弦滑数者,为肝胆火盛;皮损色淡,疱壁松弛,兼胸脘痞满,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脾胃湿热。皮疹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或见有色素沉着,兼心烦不寐,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者,为瘀血阻络。

2.治法

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取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局部阿是穴、夹脊穴。

配穴:肝胆火盛配行间、侠溪;脾胃湿热配阴陵泉、内庭;瘀血阻络配血海、三阴交便秘配天枢;心烦配神门。

方义: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强刺激。皮损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即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数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

(三)扭伤

1.辨证要点

本病多发于腰、踝、膝、腕、肘、髋等部位,病位在经筋。多因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跌仆闪挫、牵拉以及过度扭转等原因,使关节超越正常活动范围,引起筋脉及关节损伤,气血壅滞于局部,经气运行受阻,而致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关节活动受限。本病属于伤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者,为气滞血瘀;若为陈伤,遇天气变化反复发作者;为寒湿侵袭,瘀血阻络。

2.治法

祛瘀消肿,舒筋通络。取扭伤局部腧穴为主。

3.处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臉穴。

腰部: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

颈部:阿是穴、风池、绝骨、后溪。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髎。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配穴:①根据病位配合循经远端俞穴:急性腰扭伤,督脉病证配水沟或后溪,足太阳经筋病证配昆仑或后溪,手阳明经筋病证配手三里或三间。

②根据病位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如膝内侧扭伤,病在足太阴脾经,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

③根据手足同名经配穴法进行配穴:踝关节与腕关节对应,膝关节与肘关节对应,髋关节与肩关节对应。例如,踝关节外侧昆仑穴、申脉穴处扭伤,病在足太阳经,可在对侧腕关节手太阳经养老穴、阳谷穴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的穴位针刺;再如,膝关节内上方扭伤,病在足太阴经,可在对侧手太阴经尺泽穴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针刺;以此类推。

方义: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当以扭伤局部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血壅滞,配合循经远部取穴,加强疏导本经气血的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陈旧性损伤留针加灸法,或用温针灸。针灸对急性扭伤者,常先针刺远端穴位,并令患者同时活动患部,常有针入痛止之效。

(四)  目赤肿痛

1.辨证要点

目赤肿痛常与外感风热、时疫热毒之邪,或肝胆火盛等因素有关。病位在目,十二经脉中除手阳明大肠经外,其余五条阳经皆直接联系眼睛,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也联系目系,故目赤肿痛的发生与上述七条经脉有关,但与肝胆两经关系密切。各种外邪或肝胆之火,循经上扰,热毒蕴结目窍,均可导致目赤肿痛的发生。

主症为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眵多。

若起病较急,目睛红赤灼热,痒痛皆作,眵多清稀或黄黏,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热;起病稍缓,病初眼有异物感,视物不清,继而目赤肿痛,眵多胶结,兼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为肝胆火盛。

2.治法

疏风散热,消肿止痛。以近部取穴及手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

配穴:外感风热配少商、外关;肝胆火盛配行间、侠溪。

方义:取局部穴睛明、太阳宣泄患部郁热以消肿;目为肝之窍,阳明、厥阴等经脉均循行至目系,故取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泄风热,太冲、风池分属于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可导肝胆之火下行。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太阳、少商点刺出血。

(五)耳呜耳聋

1.辨证要点

本病常与肝胆火旺、外感风邪和肾精亏耗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耳。肾开窍于耳,少阳经入耳中,故本病与肝胆、肾关系密切。火热或精亏致耳部脉络不通或失于濡养均可导致耳鸣、耳聋的发生。

(1)实证:主症为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耳鸣如潮,鸣声隆隆不断,按之不减。兼耳闷胀,畏寒,发热,舌红,苔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邪;兼头胀,面赤,咽干,脉弦者,为肝胆火盛;兼耳内憋气感明显,胸闷痰多,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火结。

(2)虚证:主症为久病耳聋。耳鸣如蝉,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兼头晕,遗精,带下,腰膝酸软,脉虚细者,为肾精亏损;兼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脉细弱者,为脾胃虚弱。

2.治法

(1)实证:疏风泻火,通络开窍。取局部穴及手足少限经穴为主。

(2)虚证:补肾养窍。取局部穴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3.处方

(1)实证

主穴:听会、翳风、中渚、侠溪。

配穴: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肝胆火盛配行间、丘墟;痰火郁结配丰隆、阴陵泉。

方义: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听会属足少阳经,翳风属手少阳经,两穴又均居耳部,可疏导少阳经气,主治耳疾;循经远取侠溪、中渚,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2)虚证

主穴:听宫、翳风、太溪、肾俞。

配穴:脾胃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方义:太溪、肾俞能补肾填精,上荣耳窍;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有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要穴;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可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4.治疗操作

听会、听宫、翳风的针感宜向耳底或耳周传專为佳,余穴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六)咽喉肿痛

1.辨证要点

咽喉肿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和体虚劳累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咽喉,咽通于胃,喉为肺系,肾经上循喉咙,结于廉泉,故本病与肺、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外感风热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或肾阴亏耗,虚火上炎,均可导致咽喉肿痛的发生。

基本病机是火热或虚火上灼咽喉。

主症为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不适。

兼发热,汗出,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者为外感风热;兼吞咽困难,高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为肺胃热盛;兼咽干微肿,疼痛以午后或入夜尤甚,或咽部异物感,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

2.治法

(1)实证: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取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2)虚证:滋阴降火,利咽止痛。取足少阴经穴为主。

3.处方

(1)实证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配风池、外关;肺胃热盛配内庭、鱼际。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肺热,为治疗实证咽喉肿痛的要穴;合谷疏泄阳明郁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穴,以泻肺经实热;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三焦之火,消肿利咽。

(2)虚证

取穴:太溪、照海、列缺、鱼际。

方义:太溪为肾经原穴,有滋阴降火作用;照海亦属肾经,又通阴跷脉,列缺属手太阴肺经,通任脉,二穴相配,为八脉交会组穴,擅治咽喉疾患;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可清肺热、利咽喉。

4.治疗操作

实证用泻法,少商、关冲点刺出血;虚证用补滋或平补平泻法,列缺、照海行针时可配

合做吞咽动作。

(七)牙痛

1.辨证要点

牙痛常与外感风热、胃肠积热或肾气亏虚等因素有关,并因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发作或加重。病位在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下齿、上齿,故本病与胃、肾关系密切。外邪与内热等因素均可伤及龈肉,灼烁脉络,发为牙痛。

主症为牙齿疼痛。

若起病急,牙痛甚而龈肿,伴形寒身热,脉浮数者,为风火牙痛;牙痛剧烈,齿龈红肿或出脓血,口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者,为胃火牙痛;起病较缓,牙痛隐作,时作时止,牙龈微红肿或见萎缩,牙齿浮动,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虚火牙痛。

2.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二间;虚火牙痛配太溪、行间。

方义:手足阳明经分入上下齿,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可清阳明之热,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属局部取穴,疏泄足阳明经气,消肿止痛。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2分钟。虚火牙痛者,太溪可用补法。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