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医师(模拟考题)
中医专长医考人员考核 实践技能部分 模拟试题
试题1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叙述并演示望舌的体位、伸舌姿势,判断舌红白腻滑苔的临床意义 | 望舌体位 | 望舌时,医生姿势可略高于患者,患者可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
患者面向自然光,头略扬起,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 | ||
伸舌姿势 | 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时舌体充分暴露 | |
避免伸舌姿势错误:①避免伸舌过分用力,要求患者自然放松;②避免伸舌时间过久,要求医生迅速敏捷,若一次判断不准,可让患者休息片刻,再重新望舌 | ||
舌红白腻滑苔的临床意义 | 舌质主要反映正气,舌色红主实热、阴虚 | |
舌苔主要反映邪气,舌苔白腻而滑,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 ||
综合分析,初步判断为内热,复有寒湿因阻 |
试题2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叙述并指出合谷穴的定位,演示其常。规针刺操作 | 1.定位 | (1)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2)以上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 ||
2.操作 | (1)消毒:医者手指、针刺部位 | |
(2)进针:选针:1~2寸毫针。进针:直刺0.5~1寸 | ||
(3) 行针:提插或捻转 | ||
(4)询问患者感觉或通过医者指下感觉,判断是否得气 | ||
(5)留针:15~30分钟,或根据需要决定留针时间 | ||
(6)出针:将针先提至皮下,再出针,用棉球或棉签按压 | ||
(7)医疗垃圾弃置;包括使用过的棉球或棉签、毫针等 |
试题3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叙述并演示走罐法的操作 | 1.准备 | (1)选择大小适宜的罐、酒精棉球、镊子、火柴或火机等。选择并暴露走罐施术部位 |
(2)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 | ||
2.操作 | (1)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 | |
(2)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 | ||
(3)起罐:先用一手扶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 ||
(4)医疗垃圾弃置 |
试题4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叙述大鱼际揉法的动作要领,并演示操作 | 1.以手掌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 |
2.沉肩,屈肘成120°~140°。肘部外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 | |
3.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 | |
4.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进行轻柔灵活的揉动。 | |
5.手法频率为每分钟120 ~140次 |
试題 5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叙述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并以肝阴血虚为例说明补母的治法 | 治则 | 补母或虚则补其母 |
泻子或实则泻其子 | ||
治法 | 滋水涵木法(或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即滋肾阴以养肝阴 | |
益火补土法(或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即温肾阳以补脾阳 | ||
培土生金法,即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 | ||
金水相生法(或滋养肺肾法),即滋养肺肾之阴 | ||
当肝阴血虚时,除用补肝阴血的药物(如白芍)外,还可以用补益肾精(如何首乌)的药物,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复 |
试题6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五味子 | 功效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
应用 | 1.久咳虚喘。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可用于肺虚久咳,肺肾两虚喘咳,寒饮咳喘证 | |
2.自汗、盗汗。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能敛肺止汗 | ||
3.遗精、滑精。本品甘温而涩,入肾,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滑精之常用药 | ||
4.久泻不止。本品味酸涩收敛,能涩肠止泻。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不止。 | ||
5.津伤口渴,消渴。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或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 | ||
6.心悸,失眠,多梦。本品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3~6g;研末服,1~3g |
试题7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憲苡仁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
应用 |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淡渗甘补,利水消肿,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水肿喘急;脚气浮肿 | |
2.脾虚泄泻。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 | ||
3.湿痹拘挛。本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可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亦可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气重者 | ||
4.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腑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肠痈 | ||
用法用量 | 用量:煎服,9~30 g。用法: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
试题8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补中益气汤 | 功效 | 1.补中益气 |
2.升阳举陷 | ||
主治 |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 |
1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 ||
组方原则及配伍意义 | 1.君药:黄芪。昧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 |
2.臣药: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增强黄芪补益中气之功 | ||
3.佐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在君臣药益气补中的基础上升提下陷之中气而举陷 | ||
14.使药:升麻、柴胡、炙甘草 |
试题9
考核内容 | 评分参考 | |
---|---|---|
小柴胡汤 | 功效 | 和解少阳 |
主治 |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 |
2.热入血室证。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 ||
3. 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 ||
组方原则及配伍意义 | 1.君药: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且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 | |
2.臣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 ||
3.佐药:半夏、生姜、人参、大枣。夏、姜和胃降逆止呕;参、枣益气健脾 | ||
4.使药:炙甘草。助参、枣扶正,并且能调和诸药 |
共 1 页 1 条数据